正文

孤悬海外的“另类中华史”(3)

望海南 作者:《望海南》节目组


这时候,火,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苗族人民不懂得怎样在灌上水的田里种稻,而是在山坡上开出地来,种上旱稻、玉米和一些蔬菜,直到这块地的肥力用尽为止,然后再开出另一块地来。他们就是这样使用着附近的土地,为此甚至不惜把他们的整个村庄迁移到另一个场所,以便重新开始这一过程。”

这段话,出现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传教士的笔下。事实上,在海南极个别的偏远山区,刀耕火种的习惯至今仍在延续。

这种不长在水田里,而是种在山坡上的稻子,便是山栏稻。因为“其粒绝白”、“味颇香美”,山栏稻的名字屡见于中国史籍,“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但落笔洞遗址的发现,又给历史增添了新的疑问。

究竟是后来陆续渡海的黎族人,还是落笔洞人的后裔,因地制宜,培植出了适合刀耕火种的山栏稻?或者说,落笔洞人和黎族人之间,究竟有没有文化联系呢?

也许,这个问题永远无法回答。就像陆地和海南岛的关系,当琼州海峡不再是无法逾越的天堑时,交流,便成了一个理不清的线团。

公元前46年,长安未央宫,帝国的决策者们正在为海南岛的暴乱而烦心。自从海南设郡以来,六十余年间,珠崖、儋耳二郡已经 爆发过九次大规模的暴动。而这一次,“诸县更叛,连年不定”。

宰相贾捐之建议撤销两郡,理由是,“珠崖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弃之不足惜。”之所以管辖海南,只是为了得到珍珠、犀牛、玳瑁、玛瑙之类的奢侈品。而这些,并非海南所独有。况且,“其民犹鱼鳖”,这里的居民像鱼鳖一样没有开化。

贾捐之的祖父,是因《过秦论》、《论积贮疏》等享誉一时的政治家贾谊。他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兴礼乐、易服色、改官名、削藩等政治主张。这对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意义深远。

而此时的皇帝,是“柔仁好儒”的汉元帝。本来,他对战争就比较厌恶,再加上关东地区天灾频繁。顾念到劳师远攻必将导致万民饥困,于是,汉元帝听从贾捐之的建议,下诏罢珠崖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