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程·体会·希望(3)

我送孩子上北大(1) 作者:秦春华


(三)耐心引导的初中阶段

征求了很多教育界朋友的意见,放弃了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民办名校、放弃了户口所在区的中学,最后还是选择了我所在学校对口的天河中学。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孩子上初一的时候,只有十一岁,身体和心理上变化不大,依然懵懂可爱又贪玩。学习仅限于听课和完成作业而已,课外阅读的兴趣减弱了,凭着一点小聪明,把持着英语和数学这两个强项,虽然语文和政治拖了后腿,依然可以保持在年级的前三十名。那时篮球成了他的至爱,只要有空,球场上就少不了他的身影。为此,英语老师还在家长会上特别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不要让孩子偏离得太远,造成学习成绩下滑。

初二的孩子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头发长了不觉得长,我们再三催促依然无动于衷。尤为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原来丝毫不注重个人形象的孩子竟然很在意自己的外表,一是在头发上做文章,出门前要先梳理并用摩丝定型整理出一个自己满意而我们看不顺眼的发型。二是攀比,校服统一,那就追求名牌的运动鞋。虽然,我对青春期孩子的特征有所了解,但是面对自己的孩子,一时还是没法理解。尤其是孩子的父亲,有时为了某个问题无法沟通而几乎拳脚相向,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母亲的我列举了很多反面的教材劝说父亲保持冷静,不能因为孩子的一些外在的变化就大动肝火,简单粗暴,否则不仅影响感情,甚至产生仇视、敌对,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对我们的教育艺术的考验,也是对我们耐心程度的考验!

当时,为了避免以偏概全,我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了解孩子结交的同伴的情况,借助老师的力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疏导。他的班主任老师是位年轻的女老师,平时看起来很温柔,听说是外柔内刚型,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平稳地度过了躁动的、好奇的、新异甚至蕴涵危机的不可复制的宝贵的初中阶段,初三的时候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现在想来,一切都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的历程。作为家长对孩子更多的关注是责无旁贷的,但无须大惊小怪、惊慌失措,而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亲切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世界,尊重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时间节点的鲜活的、必然的事实,理解和信任孩子,对孩子的不当做法循循善诱,而不是用家长的权威来干涉和压制。

初三的时候孩子的成绩已经比较稳定,经常是安居在年级的五六名的位置。当时还没有关于补课的“禁令”,每所学校都抓得很紧,晚上还有自习,孩子每天晚上九点后才能到家,到家后还要继续伏案而读。记得孩子刚上初三不久,我在他穿校服短裤裸露的大腿上发现用圆珠笔写着什么字,我好奇,让他给我看。圆珠笔涂着粗粗的两个字是:勤奋。刹那间,我心里涌起的不知是激动还是感动。霎时,“头悬梁,锥刺股”的情境闪现在我的面前,同时又让我想起岳飞俯下身躯让母亲在他背上刺下的“精忠报国”四字的场面。

为了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孩子每天都坚持做高抬腿动作,回家不乘电梯而选择跑楼梯,睡觉前必做仰卧起坐。孩子的毅力让我佩服!

孩子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只要不上晚自习,他就看他喜欢的篮球赛,还有周六晚上的魔术节目和动画节目;每周还约同学一起打篮球、乒乓球等。

华师附中是孩子梦寐以求的学校,是孩子的目标。当时天河中学的王副校长曾找孩子谈话:“以你的成绩进华附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要争取进那个改革实验创新班。我们蔡副校长的儿子蔡鹏当初就是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进了这个班,后来以高考(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香港大学录取,并享受全额奖学金!”蔡鹏这个名字他记住了,成为了他的目标和动机。

中考结束,孩子当时的成绩是748分,年级大约十名,而他所在的学校的最高分是767分,也是区的最高分。虽然孩子以高于20分的成绩考入了自己理想的高中,但是与创新班擦肩而过,留下了些许的遗憾。王副校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用她当时的话说,就是:“这是他初三以来考得最差的一次。”

(四)趋于成熟的高中阶段

惊心动魄,希望依旧的高一。刚进华师附中,孩子非常兴奋,忙碌着参加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积极地参加各类的体育运动,但对于班里的事情不太关心。老师为了让每个同学得到锻炼,让同学们轮流担任班干部,认为他适合做体育委员,可是他怎么也不答应,最后“迫于无奈”,选择了一个“考勤员”的差事。是不是青春期的特点仍未褪去,面对不太熟悉的同学和老师依然羞怯?

学习上也处于适应期,看到他的这种状态,我不由捏了一把汗。果然,期中考试的排名出来——384名,以全校12个班,每班50人计算,他这成绩就是中下了。他自己也有危机感了,真正感到来自强手如林的同学的压力,他自己也说:“那些同学太牛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