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动妄念,烦恼不请自来(1)

一辈子,三万天:不生气的活法 作者:胡卫红


人们很难洞察事物的真知实相,任何想法、任何观念,必然存在偏差。正如《持世经》所说:“凡夫于此为虚妄想所系,或识乐,或识苦,或识不苦不乐;或识寒热,或识男女,或识五道生死;或识合,或识散;或识过去,或识未来,或识现在;或识好,或识丑;或识有,或识无,是凡夫想,皆为颠倒虚妄。”意思是说:普通人为虚妄的思想所系缚,有时觉得快乐,有时觉得痛苦,有时无苦无乐;有时觉得冷,有时觉得热,有时萌生男女情欲,有时担心生老病死;有时感受到别离的情感,有时感受到了相聚的情怀;有时重视过去,有时重视现在,有时重视未来;有时认为好,有时认为坏;有时认为有,有时认为无,普通人的种种想法,都不过是对事物颠倒虚妄的认知。

以上观点,可以用昆德拉的一句话概括:“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为什么说人们的想法都是颠倒虚妄呢?打个比方,身体受伤了,很痛,痛得很真实,难道有假?伤痛确实不假,因伤痛产生的各种想法却是虚妄。有一个孩子生病住院,护士给他打针时,痛得哇哇直哭。邻床的一位病友一脸羡慕,对孩子的父亲说:“他的痛感这么强,真好啊!”原来,这位男子患了偏瘫病,半边身体形如枯木,一点知觉也没有,即使锯掉也不会感到一丝疼痛。在那个孩子看来,疼痛是一件很坏的事;在那个偏瘫病人看来,疼痛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在医生看来,疼痛是一个及时的提醒,让人感知身体某个部位出了故障。究竟哪种看法正确呢?三种观点,都是站在自身角度看问题,“上帝”听了,都会“发笑”。

对普通人来说,“是凡夫想,皆为颠倒虚妄”的说法,未免太玄了,难以理解。人的认识毕竟有一定局限性,只要按一定标准,看法和事物之间存在逻辑的统一,便可以认为是正确的看法,例如,小孩的怕痛,偏瘫病人的渴望疼痛,医生的重视疼痛,都是对的。然而,即使是相对的正确性,人们也不是总能做到,由于无知和虚妄,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偏离真相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无知,对事物的理解产生虚妄的想法。

《泰戈尔寓言》中有一个故事:经典名著《摩诃婆罗多》里住着一条书虫,在封面与封底之间啃了一个洞。学者翻开书,揪住书虫的脑袋,怒斥道:“你为何恣意破坏?磨砺牙齿填饱你肚皮的粮食,在大地上比比皆是。”

书虫说:“您何必大动肝火,书里除了黑斑还有什么?让我里里外外吃个痛快算了,反正我不懂的都是糟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