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校长成长的基本规律(4)

做最好的校长:中小学学校管理实务 作者:吴恒山


三、校长成长的规律

中小学校长的成长与发展是有条件的,不外两条:一是自身努力,二是外部因素影响。自身努力,一看经历,二看素质。强调“经历”,就是看校长在不同阶段的感受和经验积累。强调“素质”,就是看校长人格和能力,在每一阶段的提高程度。外部因素影响,一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校长成长关注和培养的力度,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二看学校环境的作用,学校是校长成长的场所和体现价值的舞台,好的学校传统和人文环境有利促进校长的成长和发展。

校长的成长过程有多长,校长的培养过程也就有多长,校长成长的阶段性决定了校长培养也有阶段性。校长成长的适应期是任职资格培养阶段,胜任期是提高培养阶段,成熟期是骨干校长培养阶段。校长任职由于起步较晚,成长周期就相应比较长,成长和发展的最佳年龄段大约在40至55岁之间。纵观校长的成长过程,大致需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一)校长的成长是从教师素质结构转到校长素质结构的过程

从对校长成长过程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校长一般在上岗前都是好教师,都获得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然后才走上“教而优则仕”之路。但是,优秀的教师不一定都能成为校长,从一位优秀教师到成为一位校长,需要实现素质结构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办学育人,协调好各种关系,管理好学校。由于教师和校长承担的任务不同,因而对他们的素质及其结构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从理论角度分析,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对校长的要求,则必须重点学好管理理论,掌握教育管理的规律。从能力角度分析,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的表达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对校长,除以上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概括能力、公关能力、指导教学能力。从思维方式角度分析,对教师的要求往往侧重具体的形象思维;对校长的要求则侧重宏观的理论思维。从科研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师侧重教育教学研究;要求校长则侧重行政管理和办学规律的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校长素质结构和教师素质结构是有一定区别的;从优秀教师到成为校长,必须实现素质及其结构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也是校长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加速成长的过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