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辑 百年名校(9)

我的教育行走: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 作者:李镇西


文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壮举,便是兴办学校。当时,由于都江堰的恩泽,成都平原已经算得上是富庶之地了;但比起中原,蜀地毕竟闭塞,文化教育相当落后——“僻陋有蛮夷风”(《汉书》)。“仁爱好教化”的文翁,决意开一代教化之风。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3—前141年),文翁开始了他的兴学之举:他节省官府开支,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十来位“开敏有材者”派遣到京师深造,从博士受业,或学律令,学成归来后重用;同时,又在首府成都城南(即今成都石室中学校址)筑石为室,兴建文学精舍,创办了蜀郡“学官”,招收郡内子弟入学,并从中选拔优等生员以充郡县吏。由此开中国地方官办学府之先河。

文翁兴学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汉书》记载,当时无论是县邑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对文翁石室心怀敬意,以自己能够成为“学官弟子”为荣,因而争相前往石室求学,甚至“富人至出钱以求之”——也就是说,“大款们”愿意“自费”就读。不到数年,由于文翁办学有方,人文蔚然,蜀郡“由是大化”,一跃而为全国科学文化发达地区之一,“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如此勃然崛起的文化教育景象,让汉武帝欣慰不已,他于元朔五年颁下诏令:全国各郡都要按文翁创办石室精舍的模式设立官学!——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说文翁石室在汉代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校”了!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班固在汉书中的这一句话,不但道出了文翁办学的影响,也道出了从那以后两千多年里,巴蜀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生生不息的原因。后世将“文翁化蜀”与“李冰治水”并列视为秦汉时代四川的两大造福后人、功彪史册的不朽业绩。宋代学者宋祁在《成都府新建汉文翁祠堂碑》中开篇写道:“蜀之庙食千五百年不绝者,秦李公冰、汉文公党两祠而已。蜀有儒自文翁始。”一句“蜀有儒自文翁始”,奠定了文翁作为“巴蜀教育之父”的不朽地位。我甚至想:如果没有文翁,四川后来会不会诞生苏东坡、杨升庵、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