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辑 百年名校(13)

我的教育行走: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 作者:李镇西


但是,“从高”“从严”要求,并不意味着僵硬死板,相反,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相当生动灵活而富于启发性的。彭端淑讲学特别注重形象,常常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他的《赠僧》一诗,便是借蜀中一和尚远赴京城背回韦驮佛像的事,教育学生为学必须刻苦,立志务必躬行:“有僧远自蜀中至,赤足峰头向我鸣。欲刻韦驮镇佛寺,为求巧匠到京城。一瓶一钵随缘募,千山万水背负行。志士苦行能为此,人间何事尚难成。”清代锦江书院的另一位院长宋在诗用“春风凭汝坐”的诗句来描述石室的教学情景,当年学生如沐春风的精神面貌和师生心灵相通的和谐氛围,由此可见一斑。石室的教学灵活还体现在教材的选用上,上世纪30年代,石室的国文教材既有《史记》《汉书》,又有白话新诗;英文选读《天方夜谭》、《莎士比亚剧本》。1938年春天,时年26岁的青年诗人何其芳登上石室的国文讲台时,他给学生们讲课用的教材,是他自己选编的铅印活页文选:从朱自清、茅盾,到高尔基、马克?吐温……第一课便是鲁迅先生的《娜拉走后怎样》。

石室学子从来都不是闭门读书的书呆子,因为在提倡刻苦攻读的同时,注重生活与社会实践,也是石室的传统。文翁执掌石室时,就常常带着弟子出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德才。民国时期,石室校园的学生社团林立,编杂志、编墙报、平剧社、乐器组、合唱队,如雨后春笋;当时石室的篮球队和排球队,雄踞成都各中学之首。直到今天,成都石室中学的学生文体活动仍然十分活跃——管弦乐团驰名巴蜀,女篮健儿们甚至驰骋到了美国的赛场上。

于是,古老石室便孕育了郭沫若瑰丽的诗歌、李劼人凝重的小说、王光祈迷人的音乐、周太玄科学的梦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