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一夜的生死契约(7)

书生襟抱本无垠:近代风云人物杨度 作者:张晶萍


比如,有这么一种说法:

1895年,杨度入京会试。这年 9月,康有为组织强学会,袁世凯经人介绍,加入其中。而杨度落第后,也逗留北京,经常去强学会帮忙,听演讲。这时的杨度早就读过康有为的著作,对康有为很是景仰。一天,杨度等人在松筠庵(当时是强学会人员经常活 动的一个场所)听罢演讲,还不过瘾,不肯散去,又与同伴们继续讨论。当时天气寒冷,大伙议论国事,热血沸腾。杨度当场当掉了自己的一件皮袍,请大家聚餐;又用剩下的钱请伙计买来爆竹放,替灾难深重的中国冲冲晦气。这一豪举惊动了袁世凯。袁派人替杨度赎回了皮袍,并对杨度表示十分钦佩。从此杨度与袁世凯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事很动人,也符合我们对杨度的希望。遗憾的是,这是文学家的想象,纯属虚构。这时的杨度虽然参与了公车上书,但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没有特别的交往,也不曾读过康有为的那些经学著作。否则,至 1898年春天,杨度北上京师,途经长沙,拜会梁启超,就不会对梁启超“颇不以为然”了。同样, 1895年的杨度,与袁世凯之间也没有交往。总之,这一年,于国家是个重要时刻;于杨度,实在是平淡无奇。若说真有什么值得记一笔的话,那就是,他正式投入王闿运门下,成为王门弟子,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只因为,这个王老师,非同寻常!

王闿运( 1832-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湖南湘潭人。因自题所居曰“湘绮楼”,学者称其为“湘绮先生”。王闿运是大才子,词章才华,一世倾倒。有道是:天下才人多而学人少,诗人多而才人少,说的就是比起单纯地发抒性灵来,学问尚须刻苦钻研,更难成就。难得的是,王闿运并没有停留在吟诗作赋上,他还是淹博的学问家,于《尚书》、《诗经》、《礼》均有研究,于《春秋公羊传》深造自得,按一般的说法,是晚清公羊学大师。王闿运曾经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请,入川主持名校尊经书院,培养弟子无数,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廖平,就精通公羊学。又据说康有为曾经问学于廖平,才有了那些惊人的发现。所以,说起来,王闿运可以算是康有为的太老师。杨度年幼时便以其文才引起了王闿运的关注,被王闿运许为“神童”。光绪十四年( 1888)戊子七月十七日,王闿运在日记中记载:“为杨生改文数篇。 ”这时杨度不过十三岁。杨度自编部分诗词目录中有作于辛卯( 1891)的《谒王湘绮先生留宿山庄》、《怀王湘绮先生》等。可见两人相识很早。 1895年杨度会试落第,正逢伯父杨瑞生调任南阳镇总兵,杨度便和妹妹回到湘潭。这一年,他正式拜入王闿运门下,追随王闿运学习经史之学,可谓得晚清公羊学之正传。论辈分,杨度是廖平的师弟,是梁启超的师爷,整整高了两辈。论年龄,则杨度比梁启超还小两岁。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杨度看到梁启超讲《春秋》公羊学却不提自己的老师王闿运时,指责他数典忘祖;杨度认为梁启超所讲的《春秋》学不是正宗的,自己的学问才是正宗的,颇有些看不起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