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莲花香炉和宝子(1)

香识 作者:扬之水


礼神仪式之外,日常生活中的熏香习俗中土很早就有了。熏香所用的香料,早期为禾本科的茅香,时称熏草或蕙草。与熏草配合的熏香器具是炉身很浅的豆式熏炉。西汉中叶,南海乃至远西的龙脑、苏合等树脂类香料传入中土,此类香料芬芳馥郁远过于茅香,因不免渐渐占得上风。它的熏香方式却与茅香有很大不同,即树脂类香料并不像茅香那样可以直接燃烧,而须在下面承以炭火,与它配合的熏香器具自然要随之变化,于是出现了博山炉。两汉博山炉颇有精品存世,可知其制作曾盛极一时1(图1-1)。为了下容炭火,博山炉与豆式熏炉相比炉腹要深,炉盖则成耸立的山尖,山峦重叠处是细小的出烟孔,因此有了发烟舒缓之效2,所谓“掩华终不发,含薰未肯然”3,正是贴切的形容。梁吴均《行路难》“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玉阶行路生细草,金炉香炭变成灰”4,博山炉的熏香方式也描绘得清晰,只是这里咏物寄意把它化作了美丽而忧伤的意象。

南北朝时代,博山渐同佛教中的莲花结合在一起,其时石窟造像中出现了不少刻画精细的图案,如洛阳东关出土的北魏神王石碑座中的博山炉5(图3-11-1)。虽与之呼应的实物并不多见,但隋唐时代的陶瓷制品与它衔接得很紧,因此能够显示出这些石刻艺术本来不乏现实的依据。比如陕西长安县隋丰宁公主与驸马韦圆照合葬墓出土的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仰莲炉座由一对蛟龙宛转托出,炉盖依然博山旧式,但传统的山峰演变为联珠纹沿边的钿式花瓣,其上则是精细的孔雀翎纹6。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出光美术馆各藏一件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式样与它几无二致,前件收藏者定其时代为隋7,后者定为唐8(图1-2)。此外如夏威夷火奴鲁鲁美术馆藏唐代白瓷莲瓣博山炉,又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藏唐代白瓷蟠龙博山炉9,花瓣之饰均取象于如意宝珠10,构思都很新巧(图1-3)。六朝人咏博山炉,说它“下刻蟠龙势,矫首半衔莲”,“蔽野千种树,出没万重山。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11,与诗对应的一个难得实例是百济故都扶余陵山里出土的铜莲花博山炉,时代约当中国初唐12(图1-4)。驾鹤王子出没重山,在隋唐时代的中土博山炉虽已是前朝旧事,不过莲花却是不变的意象。唐人说:“钿云蟠蟠牙比鱼,孔雀翅尾蛟龙须。漳宫旧样博山炉,楚娇捧笑开芙蕖。”13以前举隋唐博山炉之例与此诗相对看,正可见出二者的同声相应。孔雀翅尾和钿云蟠蟠自是新的艺术构思,蛟龙与芙蕖,却旧样依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