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家点评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 作者:更的的


更的的非常擅长用精细而又自然的笔触描写知青生活,知青苦恼,及如何苦中作乐。因他没有禁区,自由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和讲故事的才能。所以在他的笔下,中国农民和城市青年——这些“不速之客”——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读者很自然地走进他笔下的生活,历史距离和地理距离似乎已不存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国家的人都被触动。虽然他到现在依然低调神秘,而且这几年才开始在网上发表著作,但是更的的,这个不平凡的作家,会把他不平凡的名字刻在知青文学这块碑上,而且是很高的位置。

—— 法国汉学家知青问题研究专家 清华大学教授 潘鸣啸

真实的农村,赤裸裸地、残酷地、毫不留情地剥去宣传、装饰的外衣,把几百万天真、单纯的心灵放在太阳下暴晒,放在贫穷中锤炼,放在愚昧中煎熬……这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

毛泽东没有想到,他把知青们送到的不是农村,而是送进了炼狱。他希望他们完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体力锻炼,而他们却开始了突破思想樊笼的探索;他希望他们认识到“脚上有牛屎的农民最光荣”,他们看到的却是愚昧和落后;他希望他们看到真实,他们却用这真实戳穿了谎言。

—— 六七届知青 凤凰网高级顾问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作者  乔海燕

读完更的的长篇《猫叫到瘦,鱼挂到臭》,叹服。

更的的古体诗词的功夫了得,这个老知青比较有文化。好的语言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能怎样让语言自己说。更的的把少时读过的文学经典、苏联歌曲、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领袖诗词等所有时代的标记物,点点滴滴天衣无缝地杂糅镶嵌于字里行间,作品的年代与背景,便都浸透在其中了。

说是知青小说,更的的其实包藏了“越界”的心思,他详尽记下乡村四季农田劳作的工分账单,记下当年衣物食品的价格明细,记下“竹窝里”家家户户的来历与去路,也就记下了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真实状况与社会文化形态,无意或有意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备忘录。更的的假借知青的炉灶,煮出了一锅文革城乡世相的新米饭,再添一把柴,人性焦糊的锅巴就有了嚼头。

—— 著名作家张抗抗

更的的,一个有点儿怪的网名,洋洋洒洒的长文,看了,觉得很有史料价值,收藏进博客文史数据库。不仅自己看,也要求做知青研究的学生看。

《鱼》的文笔功夫首先体现为很会“泡生活”。作者“泡”在他所描写的生活中,也引领读者“泡”在他所描写的生活中。作者似乎不急于说故事,而是叨叨絮絮说生活——乡村的生活、知青的生活、农民的生活。不疾不徐、不紧不慢、自自然然、轻轻松松、琐琐碎碎,细细腻腻。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了。娴熟自然的表达,各式词汇的运用,从局部或个案来说,不露痕迹、自然天成、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之类的誉词也可以用得上。

——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力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