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夕节

传家 作者:任祥


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人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也是难得以女性为主体的节庆。

七夕起源于牛郎与织女之间凄美动人的爱情神话,牛郎、织女早在周朝《诗经》就有记载,不过当时老祖先看到的是银河两端,各有牵牛、织女两个星座遥遥相对,虽然已经神格化,但还没有发展成为爱情故事。

根据北宋《太平御览》记载,七月正值秋收,“七”又是阳数,因此七月七日自汉代以后成为庆贺秋收的好日子,并开始有了拜织女“乞巧”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牛郎、织女两个星座,已经从恋爱进而结为夫妻,并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七夕节至此也发展成形。

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诵两千多年,发展出许多版本。台湾因为以前是农业社会,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情节,就颇有警示年轻男女谈情说爱之余,仍要以勤奋工作为重。故事是说,织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不但长得最漂亮,还有一双巧手,每天为天庭编织云锦,也就是美丽的云彩;牛郎则是牧牛耕种的男神。

玉皇大帝因为看到牛郎工作勤奋,就把织女许配给他,但是两人婚后因为耽于恋爱而逐渐废弛工作,于是便派喜鹊转告二人,今后要每隔七天才可以相聚一次,其余日子都要专心工作。但粗心大意的喜鹊却传错话,跟牛郎、织女说每天可以相聚一次,两人因此更为恩爱,把工作抛在一旁。

玉皇大帝得知后大为震怒,下令牛郎、织女今后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并用发簪在天空划出一道境界,把两人分隔东西,那道境界就是银河。为了处罚粗心的喜鹊,玉皇大帝就命令喜鹊在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召集同类,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可以相聚。从此,牛郎、织女每年只能在天空的两端遥望,等到七夕才能相会互诉衷情。

七夕的爱情故事反映在节庆的习俗上,并不像现代情人节那般的男欢女爱,反而是以少女为主体。她们在七夕当晚向织女祭拜,祈求自己也能拥有一双灵活的巧手,这就是“乞巧”。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在七夕都会举行“乞巧”的仪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就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谕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因此,“穿针乞巧”是必有的仪式,少女拿彩线和七根针,只要顺利穿过就是巧手了。

此外,乞巧会还有发展出“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和“巧菜秀巧”等仪式。除了穿针线,少女们也会做手工艺或烧菜比巧手。供奉给织女的瓜果,如果放到隔天有蜘蛛结网,那就代表织女应验了。

织女在台湾被称为“七娘妈”,七夕除了要拜七娘妈乞巧,相传“床母”的生日也是七月七日,因此所有十六岁以下的孩童,傍晚以后都要在床前烧金纸,并以鸡酒油饭供奉床母,感谢她的保佑。

在台南,因为七娘妈被视为孩童的保护神,所以七夕还有“七娘妈生,做十六岁”的特殊习俗。凡是当年刚好满十六岁,就要在七夕举行“脱”的仪式,祭拜七娘妈以后,先钻过纸糊的“七娘妈亭”,再把七娘妈亭烧掉,这样就是“出婆祖间”,算成年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