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改革开放—浙商独树一帜(4)

百年浙商 作者:毛祖棠


不俗婺商,创新模式

浙江金华古称婺州,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8县,故有“八婺”之称。在八婺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商人群体就叫婺商。

婺商是浙商的重要一支。早在北宋时期,婺学领袖人物之一陈亮就在八婺大地传布他的“农商并举”理论:“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相病。”到了当代,八婺大地已进入工业化文明的初、中期阶段,但“农商并举”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在求学不能的情况之下,鼓励经商和学手艺一直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只不过有一段时间它被压抑了。正是有了这样的地域文化基因,当代婺商“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这个“雨露”和“阳光”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八婺大地活跃着9万多家中小企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为6∶53.4∶40.6,农业在产业结构当中仅占6%。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之下,当代婺商完全改变了八婺大地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

在草创时期,当代婺商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出身贫寒,绝大部分是农民出身。在研究浙商时,有人就戏称浙商是金庸笔下的“丐帮”。人称“常青树”的飞鹰集团创始人吴少华是金华办厂最早的人物之一。在办厂之初的1967年,他的厂子固定资产只有3个铁墩、7条木板凳和9把铁锤,人力资本就是包括吴少华在内的9个“泥腿子”。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也是农民出身。因为家境不好,16岁那年他就跟着一个木匠只身来到诸暨学手艺。中国豪华客车企业巨头庞青年也出身农村,6岁开始放牛,16岁还在林场里割草。上世纪80年代初,东阳籍企业家、上海复星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广昌还在东阳中学咀嚼着没有多少油味的霉干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饰品业的“大姐大”周晓光也刚放下卖绣花品的担子,从老家的小山村到哈尔滨等地闯天下;浪莎集团董事局主席翁荣金、总裁翁荣弟兄弟俩,始从义乌老家出发到广州纺织品市场“沙里淘金”。类似的例子在婺商中不胜枚举。

创业之初,大多数婺商迫于生存压力,四处寻找出路。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义乌商人开始外出跑市场,在青海、四川等不少省市都留下了义乌商人的足迹;而永康商人则继承五金业老行当,办起了方岩五金厂等社队企业,这些社队企业(即后来的乡镇企业)培育出了新一代的永康婺商。东阳商人则以建筑业起步,出手不凡,每到一个地方就打下一块地盘。

逐渐地,在浙中这块地域,他们建起了两块经济高地:一是以义乌为首的小商品市场高地,一是以永康为首的五金制造业高地。在发展过程当中,婺商左冲右突,开创了两大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先市场后制造的义乌模式,一是先制造后市场的永康模式。

何谓义乌模式?义乌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兴商建市”战略,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和核心,以市场经营者为主体,以要素市场和第三产业相配套,以现代交通通讯为媒介,“买全国人卖全国人”,同时以商强农,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整体发展。换一种说法,是由“鸡毛换糖”开始,利用市场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确立义乌在小商品生产和销售中的低成本优势。

义乌模式以中国小商品城为主要载体之一,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中国小商品城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20多年来,经历4次搬迁8次扩建,现拥有总营业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商位6.2万多个,从业人员20多万,日客流量40多万人次。整个市场拥有41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65%以上的商品销往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住义乌采购的外商有8000多人,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多家生产企业包括6000余个知名品牌,在义乌常年展示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个单品。饰品、玩具、工艺品、日用五金、袜子、拉链等优势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有30%以上的份额。2006年,义乌市场总成交额达到415亿元人民币,外汇结汇金额将近60亿美元,交易有40多万种商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因为生意火爆,义乌物流可直达国内250多个大中城市,全球海运20强中已有17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义乌对外交通也十分便捷,义乌民航机场为4C级飞行区,民航旅客吞吐量达51.6万人次,境外旅客比例达40%以上。

目前,义乌已初步形成了以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为龙头、系列品牌展会为支撑、众多专业展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并加快向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发展。2008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专业会展42个,累计展览面积45.7万平方米,展览成交额达171.2亿元。

另外,被业界预言为“中国的道琼斯指数”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已正式面向世界发布。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被称为中国商务天气预报,香港凤凰卫视也开始在其财经栏目定期发布,此举预示着,拥有40万种商品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具备影响全球小商品价格走势的力量。

义乌市的小商品市场惊人的发展变化,义乌人敢于创新创业、善于“无中生有”的闯荡精神,早已经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国内不少城市纷纷前往取经。浙江省还曾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深入推广“义乌发展经验”。

很显然,义乌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是全方位的创新,包含市场组织与功能的创新、市场形态与交易方式的创新以及产业创新。义乌模式的精髓是产业间联动发展的结果,它以强大的产业为支撑进行市场运作,走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要素市场(运输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而展开,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商业等配套设施以及城市化发展,实现多方的联动,最后实现现代市场体系的充分发展与完善。

金华永康,自古便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誉,一代代永康五金匠人共同孕育了其底蕴丰厚的五金文化传统与历史,成就了永康“五金之都”的美名,永康颇具活力的经济模式,曾以“十年十倍”的发展速度和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永康的主要经验是先有产品、后建市场,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规模化运行,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市场取向,家庭经营的个体经济私人企业因而获得大发展,结果形成了一个中小企业大群体。论其特色,它是一种高于个体经济基础之上的自发的、扩张的经济秩序。而这个群体的形成,减少了经营的交易成本,取得了聚集效应,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永康市现有各类工业企业近1万家,产品达1万多种,其中国优、部优、省优产品40多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3家,无区域性企业集团4家(鹰鹏、星月、王力、步阳)。在永康八大五金行业当中,电动工具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已与日本、德国并称为“全球电动工具三强”,剃须刀等小家电及厨具行业的出口量则居全国首位,防盗门市场占有率也达70%以上,永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门都”。

总结永康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离不开“五金”二字。五金是永康最大的特色,永康市委、市政府曾对永康经济发展作过精辟的概括,即“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强项在工业,活力在市场,后劲在科技”。但从永康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看,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被永康人民广为人知的“浪潮经济”发展模式——上世纪80年代末,永康依托“永康拖拉机厂”这个大型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的“小铸造热”,产生了一大批农机乡镇企业。90年代初的“小冶炼热”、“小家电热”和“电动工具热”,使永康的工业总量超过百亿,税收超过1亿。1995年以后的“保温杯热”、“防盗门热”、“滑板车热”、“摩托车热”,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到上世纪90年代末,永康工业经济总量迅速达到了200亿。进入21世纪,永康经济浪潮继续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形成了电动工具、衡器、有色金属、小家电及厨具、不锈钢制品、防盗门、休闲运动车、汽摩配等五金八大行业,八大行业占永康整个工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

永康的确是个善于创造“模式”的地方,成立于1992年的步阳集团,是永康最为出名的一家以生产防盗门为主的企业。当时,步阳是通过数千名直销商在全国进行销售的。这些直销商都是金华人,他们走遍千山万水销售产品,在此基础上建立专营店,使专营店遍布到全国各地,深入每个县城。正是这些专营店,使步阳的销售额迅速增长,创办两年就达到15亿元。这种以人际网络为主的、规模化的营销方式,就被称为“步阳模式”。

当然,任何经济模式都是时代的特定产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劣根性,不可能一劳永逸,包治百“病”。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博弈的加剧和国际化合作要求的提高,曾经风靡一时的“义乌模式”、“永康模式”都遇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走在了十字路口。目前,义乌市和永康市都在全力探索“解围”之策,义乌市着力提升产品和市场的国际化,永康市则提出打造“总部经济”,以取代风行了多年的“浪潮经济”。

不管怎样,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在义乌和永康这块经济热土上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企业能人,像“饰品女王”周晓光、“袜王”翁荣金、“防盗门之王”徐步云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也成了义乌人和永康人的名片。

“八婺”企业家群体中有一支很特别的队伍,那就是东阳企业家。东阳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以及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中国恐龙之乡等美誉。这块不大的地方出过乔行简等五位宰相和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大批仁人志士和著名人士。有趣的是,东阳孕育的当代企业家也个个是极富特色的顶尖企业家。比如广厦集团的楼忠福,拥有“中国经营大师”、“中国经营管理大师”等称号;复星集团的郭广昌,志在打造“中国第一民企”。他们都是全国人大代表,又都屡屡在各种富豪榜上现身。

在东阳本土“冒”起来的徐文荣似乎更值得一提。徐文荣没读过几年书,42岁才“洗脚上岸”创业,他的产业涉及工业、农业和文化。虽然他的工业项目的产值利润都比文化产业要高很多,可是现在他对文化产业的热心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业。徐文荣是横店集团的创始人。1996年,为支持著名导演谢晋拍摄迎接香港回归的影片《鸦片战争》,徐文荣果断决策,投资建起了“19世纪广州街”外景基地,首开了企业界与影视界联姻的先河。目前,横店已建成了广州街、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武打片、古战场等11个影视拍摄基地和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美国《世界日报》、日本《朝日新闻》称横店影视城是“东方影视城”,美国《好莱坞报道》称之为“中国的好莱坞”。

同时,他又巧妙地把影视拍摄同发展旅游嫁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横空出世,店乃一城”,目前,横店的游客已达到了浙江省景区接待量的第二位,仅次于杭州的西湖。

皮卡王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贾云也颇具传奇色彩。贾云是地道的东阳人,从过军,坐过机关,还曾有银行工作经历。1991年辞职下海创业,打造了一个以房产建筑、工业商贸、文化传媒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集团。他的独特之处是投资拍摄了《霍元甲》《陈真》《天下》《重组》《包青天》《乱世桃花》《皇宫宝贝》《火蝴蝶》《精武英雄》《人间灶王》《高地》等20多部影视剧,自己还曾在电影《第一军规》中出演毛泽东,过了一把演员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