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衰落的大国(21)

国家竞争优势(下) 作者:(美)迈克尔·波特


另外,许多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安全、工厂环境、卫生与工作条件都在提高,美国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明显落后。例如在丹麦、德国与瑞典,产业界充满了社会意识;日本因为地狭人稠、爱好自然,对环境的维护更是不遗余力。以大卡车产业为例,日本与瑞典是最先着手改善驾驶座的国家。在动力机械方面,日本与欧洲国家在设计产品时,也率先注意到人体工程学和平衡等新观念。

事实上,受到大环境变化的影响,今日的消费型产品讲求的是耐久性,而且从质量、可靠性到造型无不讲究。以照相机为例,美国企业擅长制造操作简单但相片质量不佳的傻瓜相机,至于更轻薄、更精致并加装电子零件的相机领域,美国毫无立足之地。美国向来以日用品见长,而今这项产业的危机也隐约可见。放眼国际,德国与瑞典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不高,但是意大利、瑞士与英国已经开始短兵相接,而最大的威胁则是来自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体、勇于挑剔的国内客户、内部竞争激烈的日本。随着美国日用品产业逐渐并购成几家大厂,美国若想继续稳坐这个领域的领先宝座,可能性是越来越低了。

美国在工业产品的需求表现上也是问题重重。由于美国不再是全球制造业的王国,产业界的需求标准也正处于快速衰退中。以汽车业为例,当今全球最先进汽车零件与配件的客户是德国与日本,美国已经沾不上边了。如果一项美国产业失去竞争优势,它会马上拖累上下游与相关产业的表现,要说明这种现象的最佳例子是高级机械设备的需求。由于美国许多产业都已退出领先者的战场,如今美国产业对高级机械设备的引进速度不但落在德国、瑞典、日本后面,甚至不如意大利的某些产业。美国产业也不会是新材料的使用和创新专家,而日本企业早已成为精密陶瓷材料的领先者,德国也在塑胶材料上与美国一争高下。其他国家则借海外跨国企业的成功,努力提升它们国内工业的需求水平。

人力资源素质变差 美国在人力资源素质与技能上的低下,同样也连累了产业与企业的需求表现。一般而言,在教育水平与技术能力上,美国工人不如德国与日本的工人。以印刷机产业为例,德国印刷机工人通常必须受过三年学徒培训才能上岗,而大多数美国工人则是从经验中摸索。和工人的问题相同,美国企业的管理干部通常也缺乏技术上的培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业想要发展最高级、最先进的需求只是缘木求鱼。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美国工人无法使用功能精密、操作复杂的先进机器,外国企业干脆特别为美国市场设计操作容易、功能简单的机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