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读人
今天突然发现微博有一条私信,是杨文利老师发来的。她对我说:“尊敬又可爱的梅老师:想邀请您为我的新书《职达快乐》写段推荐序,书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职场人士,诠释快乐力,从6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如果可以的话,我一定会非常开心的!”光看到这段话就感到有种甜蜜。
如果不是文利,我是不敢贸然答应的。我知道自己既不是学界的大腕,也不是企业界的巨贾,更不是知名度很高的明星企业家或明星学者。我知道文利老师是一位活跃的知识女性和深受社会喜爱的培训师,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人脉关系,找到一位比我更合适的人为她写序是轻而易举的。而正因为是文利,我没有半点怀疑和矜持,立即回复说:“我太感动了,尽力而为。”
在我的请求下,文利发来了书稿。本来想粗粗看一下,以便完成她交代的作业。结果不觉一口气看完了所有的书稿,中午吃饭的时间都错过了。合上电脑以后,我首先想起了与文利交往的过程。
2012年1月初,我在新浪微博上注意到一个人。从她的头像看是一位端庄、美丽而知性的年轻女性,微博用的是实名。我自己的微博是实名的,我也更喜欢和实名的人交往。加上我也是做培训工作的,我就关注了她,她也很快关注了我,我们就这样互相成为了粉丝。我每天习惯5∶30起床开始工作,并发几条微博。她的头像也总是在同时出现,并且发出十几条微博。因为她的微博内容正是我需要的,也是我认同的,对我很有吸引力,所以原来打算工作的早晨,成为阅读杨老师微博的时间。她的头像和她的博文,给我带来愉悦的感受。
后来我发现文利建立了一个名为“中国培训师中心”的微博群,我也申请加入了。每周都能够收到参加活动的通知,我刚开始没有在意。有一天我点开看了一下,才知道这是文利组织的一个网友线下系列活动。2012年2月16日,周四,我参加了一次活动。到场的十几位朋友,互相都不太熟悉,但是都是跟文利很“熟”的(实际上多数也是跟我一样在网上很熟,并没有见过面)。在文利的主持下,这些互相不熟悉的人没有一点拘束和生分,很快就热烈地讨论起当天的主题“时间管理”。我自己也算是一个自来熟的人了,但是跟文利相比倒是有了些许不如。第二天早上文利又是一通微博,发出了对每个人的赞美和感谢,并附有每个人的照片。她组织的活动和真诚的赞美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收获和快乐。
文利组织的是公益活动,活动频率很高,每周一次,都在周四晚上。活动组织得很规范,她整体策划了全年的活动安排表。活动范围很大,同时在全国多个城市就同一个主题开展活动,组织工作强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活动很吸引人,参与者来自培训界和文化界的人,也有企业HR甚至有IT工程师、考古研究员,既有我这样年过半百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她作为一个职业培训师,为什么这么热心地组织这个活动呢?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花上一个多小时赶路参加这个以学习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呢?
读完文利老师的书,答案逐渐清晰。选择做一个职业培训师,是她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判断作出的人生选择。她深刻理解培训师的价值:为他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所以她不同于仅靠讲课赚取课酬的培训师,她把组织这些活动作为实现价值的工作而乐在其中。而另一方面,文利组织的这些活动,在非商业气氛下,给参与者带了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和相互激励,提供了时下最缺失的生活元素——快乐。此外,文利纯真的快乐是具有感染力的,她的快乐本身也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本书内容如何,我不感贸然写出我的感受,以免误导读者或被人讥笑。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理解了工作价值、感受到工作快乐的年轻女性。她写的不是书,是她的心语。我的读后感是:读其书不如读其人,读其书更想读其人。
这样的知行合一的作者实在太少了。
梅晓鹏
北京英赛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2年4月23日深夜于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