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怎样当好工程师 作者:徐明达


历经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年轻的大学生毕业了。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海阔天空、锦绣前程。你壮志满怀、热血沸腾、十年磨剑、锋芒所向,急欲大展宏图。可是,当你走上职业岗位,拿起纸笔和工具时,却发现自己似乎变笨了,变傻了,知识不够用了,手不听使唤了。明明是分内的工作,却不会干,干不好。

你是工科毕业生,在学校学了那么多机械制图、机械原理、金工零件、金属工艺学、电子学、电子线路设计、数模转换与工业过程控制等,可是面对一个项目,甚至一个并不复杂的零件,却总感到无从下手,甚至连技术文件编制或工艺说明书也不会写,出手常常有错,常常会被同事或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找出毛病。你往往会感到:已学的用不上,要用的未学过。在设计中,你们难免要经历这样的尴尬场面:要画画不快,要算算不准,甚至出现画了造不出、造了装不上、装了拆不下、拆了无法修的情况。

在学校,学生学习的多是纵向的系统知识,可是在社会,碰到的却是横向的实际问题,许多企业老板们希望来的员工都是能够直接上手的人,很少给予指导和帮助,甚至拒绝接受实习的学生,避免增加企业成本,于是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上述问题和局面。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使得许多工程院校直接为工业企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偏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

你不是做过毕业设计吗?让我们看看毕业设计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设计、计算、制图、编写技术文件、正确使用技术资料、标准手册等工具书的独立工作能力,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全局意识,从而实现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过渡。” 写得多么好啊!

可是,由于时间所限,这种锻炼和“过渡”毕竟太少太短了。当然,由于每人的努力程度不同,具体情况会有很大差异,但是,缺乏经验这一条却是共同的。毕业设计和真刀真枪试制还不能画等号。实践证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能成为组织生产活动的工程师,更谈不上优秀工程师。因为大学不能提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的生产知识和经验。老师缺乏做工程的实践,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

来自人才市场的反馈是:拥有高学历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工程技术人员遭受冷遇,而生产一线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却十分短缺。大学毕业生由于缺经验和思路,到企业后不能迅速承担任务,所以,相当多的企业不欢迎应届毕业生,这已经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社会问题。目前,机械工程师已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符合用人企业要求的中青年机械工程师供不应求,优秀的机械工程师更是市场上的紧缺人才,缩短由大学生到工程师之间过渡的路程和时间,已经是一个迫切的社会课题。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有丰富实践经验,不懂科学原理也永远不能成为优秀工程师,只能是一名工匠。因为指导工程技术的科学原理是任何工程最一般的规律。掌握理论才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由不懂到懂,由外行变里手,才可以艺高人胆大,灵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

笔者经历过以上过程,自己设计制作过60余项非标、专用设备,从事过32年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年近50岁时自学计算机应用,完全自通CAD、proe等3D设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自己设计过10余个投产的产品。年过52岁下海南方,与朋友一起仅用了半年时间实现产品从无到有,企业从小到大,从小作坊到流水线生产,培养了很多优秀工程师。在这里,想综合运用所学所见,和年轻朋友们谈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缩短“过渡期”,如何把一个信息通过调查、运作,变为一项工程、一个企业,如何把一些性能和动作的要求变成一台设备、一个产品或一系列设备及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机械设计、创造学、人机工程、工业造型、质量控制、现场管理、市场调查与分析、可行性报告、技术谈判、经济法规,甚至美学。同时还必须练习过硬的操作技能,如徒手快速绘图技能、计算机CAD技能、写作技能、查找技能等。本书不讲具体的零部件设计、受力分析等,不涉及过于专业的知识,那些书籍在新华书店、技术书店里琳琅满目。这里重点讲述工程技术人员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展开工作的思路。思路就是金钥匙,有思路就有出路。

在知识群体结构中,普遍存在着“T”型结构,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有个“T”型结构,既要有“看家本领”,一业为主,做到“纵向精”;又要扩充相关知识和旁类学科,做到“横向通”。几十年过去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河,随着努力程度的不同和目标的不同,你的知识结构可能成为大“T”型,即纵向精、横向通;也可成为电线杆型的“T”型,即纵深型;也可成为矮房式的“T”型,即样样通、样样松;当然,也可成为小“T”型,纵向横向没有拓展。有什么办法呢?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事在人为。

我们提倡技术人员要“懂技术、会管理、能协调、善文笔、晓经济”,努力成为纵向精、横向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此,我们需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快速有效的信息渠道,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系统严密的分析头脑,博采众长的知识积累,实用过硬的业务技能。

基于以上要求,笔者撰写了本书。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阐述怎样将用户要求变为产品和设备,怎样提出几十项设计方案,介绍设计师须知,从提方案和优选方案到绘制总装配图,到工业造型,从总装图到零件图的分解、工艺审查。还介绍了机械设计禁忌、人机工程、工业色彩。第二篇是方法和工具篇,由两类方法组成,一类是如何充分运用右半脑进行创新思维,一类是如何充分运用左半脑的系统分析。有了系统的思维和创造的激情和技巧,才能事半功倍。第三篇针对年轻技术人员比较欠缺的科技管理和科技开发经验,介绍了选择技术市场、撰写可行性报告、签订技术合同、举行技术谈判、快速测绘、现场咨询诊断、布置工地、质量改进以及如何编写可行性报告及科技论文等工程师实用技能。市面上关于各项专业工程师的书籍已经不少,《工程师手册》也有数本,所以本书不讲零部件怎样设计、受力怎样分析,而是从技术管理和设计思路出发,奉上一本年轻工程师和大学毕业生急需的“快餐”。

时代呼唤创新!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你想尽快成为优秀的工程师吗?拓展你的思路、在创新的道路上奔跑吧,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唯有自主技术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坚信,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次更大的发展机遇。如果全中国的创造性才能、潜能都爆发出来,那么5年、10年以后,我们将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文明。作为在这场大潮中搏击风浪的科技尖兵,青年工程师们,大展宏图吧!

希望本书对刚走向社会的大学骄子们有所帮助,同时更对活跃在经济大潮中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有所裨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