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艺术抛弃官样文章(8)

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 作者:凤凰书品/编


陈丹青:这是被夸张的一种感觉。

窦文涛:是环境造成的压力吗?

刘索拉:我觉得是从家长到社会的教育问题。

陈丹青:我觉得是走了极端。七八十年代我们年轻的时候,且有的等了,永远是老的在前面,论资排辈。九十年代后又走上另一个极端,谁"青苗"谁就上,老的赶紧走!老的四十多岁就出局了。

刘索拉:是不是受了日本的影响?日本社会就这种传统。

陈丹青:可能有种下意识的报复心理,老人文化太久了,上头永远有一层层年纪大的人压着你。青春不等于才华,但才华靠青春壮胆。青苗一拨拨蹿上来,总有才华横溢的人。我所以痛恨艺术学院这一套,那是对青春的屠杀。拿什么鸟学位!二十岁左右就该放手创作,美术史多数经典是二十五岁前后的小青年弄出来的。

至于燎原不了言,我可不知道。吃掉七十年代生人的是八零后,而今九零后眼瞧着窜上来,一嘴汗毛,皮嫩肉紧。代际的紧张感是近年趋势,我在校园里常遇见二十来岁的女孩子说:哎呀,我老了。

整体看,每一代艺术学生的百分之九十九会成为鲁迅所谓"一盘子绿豆芽"。

--陈丹青《荒废集·价格眩晕》

压力和不安弥漫了所有人

刘索拉:中国这么大一个地儿,这么多女孩子,如果所有小女孩在十六岁都抓着一个老头,然后到二十多岁就觉得自己完蛋了,嫁不出去了,这是多可怕的人生!她这一辈子真的白活了。

陈丹青:不光女孩,每个领域、每个人群都有这种深刻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体现在年龄上,在演艺界、白领或者大学校园里这种不安感越来越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