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觉察感觉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 作者:(澳)萨拉·娜塔莉


在佛教徒那里,感觉和情绪是有区别的。感觉是对当下感受到的欲望的判断。所以,我们会用“高兴”、“不高兴”或“既不是高兴,也不是不高兴”来描述它。整日练习觉察,会留意到每天我们是如何对感官所接受到的一切,包括思绪和行动,进行分类的。更要命的是,我们完全相信了所有的标签,好像它们真的反应了实相一样。

对感觉保持觉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倾向,就是抓住我们认为愉快的,而回避那些不愉快的,而这恰恰是我们受苦的燃料。如果我们给一个人贴上了不愉快的标签,那我们就会允许她让我们生气、悲伤。如果我们给某些事情贴上愉快的标签,也许会体验到贪婪和渴求。如果我们认为某些事情既不是愉快,也不是不愉快,那常常会带来冷漠和忽视。某些对愉快的判断是实用有效的,但大多数会阻止我们清晰地看到实相。

由于相信那些标签,我们滋生出对“值得拥有的东西”的执著,对我们的观点和意见的执著:谁值得在一起,谁又不值得。如果可以停止急于相信这些标签,那我们就朝着减轻受苦的方向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嗜好和偏爱来喂养那个假我,所以放下它们时,自我会感到备受威胁。我们无法面对失去自我感的局面,佛陀已经发现,这是我们最大的障碍。

一位佛教徒会去辨别,而不是判断。他的决定建立在清晰地看和觉察的基础上——对细微处、复杂处及自身成见的觉察。如果我们可以用意识之光,照亮一切好或不好的标签投射,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不会常常心情糟糕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