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放下(2)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 作者:(澳)萨拉·娜塔莉


回首过去,金承认,尽管她时常感到她战胜了强迫症,但她发现自己在一些脆弱的时候倒退了。只有我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更能保持住那份洞见,苏哈娜借由对这点的说明来阐释执著于进步反而会导致退转。当我们洞察到某一真理时,心越沉静,这份洞见的效应就越长久。

佛陀在证悟后,仍在不断地放下。在那之后40多年的岁月中,魔罗仍紧跟他不放,佛经中魔罗的角色和基督教中魔鬼的角色相近,是对坏习气的隐喻,它们是灵性道路上前进的阻碍。开悟之后,佛陀仍受到怀疑、欲望、贪婪和其他旧习气的攻击,但他已经有力量去战胜它们了。他有一种观察到自己的冲动而不为它们所困的能力。

放下我们的愤怒、成见、自我的需求和感官欲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已知的舒服放在身后,独自一人踏上未知的旅程,这注定是艰难的。而这其中最难的还是放下被牢牢抓住的自我感,给不怎么熟悉的真我留出道来。有什么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向前吗?我们该如何放下呢?在打坐中,我们会发展出深邃的洞见,意识到是我们的执著让我们受苦。看破这些,就是放下了。

对某些人来说,打坐提供了放下的机会。我的修行团体中的一位师傅,克里斯·麦克连恩,在30年的修行后,终于成功地克服了一长串的恶习。他说,有一次在打坐时,他瞥见了他的本来面目,并被深深地打动。他知道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项真正的修炼,是练习不断地放下。这是佛法与新时代运动(强调感觉的释放和一直快乐)的不同之一。尽管我们知道修行会带来欢乐,但佛教徒的修行,尤其是它对道德和个人的强调,并不总是让人感觉良好。

当我们发现自己受了打击变得焦虑和悲伤,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受苦,可以问问自己“我执著的是什么呢?”接着问自己:“我可以放下它吗?”放下一直紧抓的执著是很难的,尤其我们的执著如此的多,佛陀建议我们,聚焦于所有执著的源头——对自我的执著上。

在第三章中我们探讨了无我,有意思的是,注意到我们的执著都和那个虚假的身份感有关:想要一个一直干净的家,是自我的需要,想让一切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如果我们的孩子比别人优秀,我们会觉得自己很聪明,并引以为傲;如果我们的孩子教养良好,我们就觉得自己是杰出的妈妈。自我的紧抓倾向藏在了所有的执著之后。通过拒绝为它的产品买单,我们就削弱了自我的力量——只想自利的思想、观点和情绪。我们注意到我们的执著,不带任何的判断,然后放它们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