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三章 过度管制(6)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那么极度服从是过度管制的后果之一。但同样是逼迫,有些孩子却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反抗任何事、反抗所有事。他们在生活中的意愿、判断和需要全部遭到了压制,那么唯一可以恢复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变得极度叛逆。

当我们让孩子感到无能为力,强迫他们服从我们的意志时,往往会激发孩子内心强烈的愤怒,尽管这股怒火无法立即表达,但并非意味它会烟消云散。这些怒气的命运取决于孩子的个性和所处环境,有时他们会与家长爆发更多的战争。就像育儿专家南希·萨马琳所说:“即使我们‘赢了’,也是输了。当我们用武力、威胁或惩罚强迫孩子服从时,同时也令其产生了无助感;他们无法承受这种无助感。因此会再次挑起事端,以证明他们仍拥有些许力量。”那么,他们是从哪里学会如何使用这种力量的呢?——我们。专制的养育模式不仅令他们发疯,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对他人发泄怒气。①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时常需要蔑视当权人士,有时还会将这种敌意带到学校或游乐场。(有研究表明,在过度管制家庭长大的孩子,即使只有3岁,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更爱捣乱和好斗,导致在同龄人中极不受欢迎。显然,这种强制孤立无益于孩子的发展。)

有时,不敢在我们面前公然反抗的孩子会选择在我们背后发泄怨气。专制的家长或许会培养出表面上彬彬有礼、让邻居羡慕的好孩子,但他们往往正是学会了更好地隐匿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时这些行为极其卑鄙。他们看上去完美无瑕,实则过着“双重生活”,正如一位心理治疗专家指出的:“由于家长坚持过度管制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就创造一个他们了解的生活,再创造一个他们毫无察觉的秘密生活。”这样的孩子往往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害怕那些控制他们的人并与他们永久地隔膜。因此,与有条件的爱一样,尽管过度管制有时会暂时达到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必定会无可救药地损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一位母亲在网上论坛里提供了一份发人深省的证词,发帖人曾与丈夫的亲戚一起过圣诞节,这些亲戚的家教甚严,现在又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整个假期里,这些亲戚讲述了他们小时候的各种恶作剧,“父母一旦转身,他们那些举止得体、规规矩矩、彬彬有礼的孩子就会变成狂躁的恶棍”,她写道,“我做梦也发明不了他们那些搞怪项目。”而她自己的家庭则截然相反,家里人“从来不会制定什么(行为)图表,没有奖励、没有惩罚、没有行为准则、没有打屁股,也没有‘特权’的剥夺。”但她却发誓:自己从来没有过任何严重的不良行为。

我并不是说叛逆行为值得时刻忧虑,适当程度地说“不”,既十分正常也无比健康,尤其是2~3岁左右儿童,其次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我这里描述的是一种夸张的抵触型叛逆,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为深入。这样的孩子活生生地证明,旨在要求孩子顺从的养育模式通常适得其反,还会徒增许多其他问题。

除了极度顺从或极度叛逆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不同于这两种结果的孩子,看起来又是什么样?面对家长提出的要求——今后是其他人的要求——他们选择接受或拒绝,既不感到被迫顺从,也不感到被迫反抗,他们通常会按照被要求的去做,尤其是当他们确信要求合情合理且对要求者极其重要时。这样孩子的家长尊重他们,合理解释他们的疑问,避免对他们寄予不切实际的愿望,由此建立起一个信任的储藏库。这些家长已经平静接受孩子会用反叛来坚持自己主张的事实,并且事到临头也不会有过激反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