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三章 过度管制(8)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除非我们替孩子“运转”他们的身体。几年前两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营养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观察了77名2~4岁的儿童,了解了家长试图控制孩子吃饭习惯的程度。他们发现那些坚持要求孩子只能在吃饭时间进食(而不是饿了就吃)、或鼓励孩子吃光盘里的食物(即使孩子明显已经饱了)、或用食物(特别是甜食)奖励孩子的家长,会养出丧失调节热量摄入能力的孩子。这些家长中有些自身就存在饮食问题,然后又将这些问题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但无论他们过度管制的理由是什么,其负面效应在孩子尚未脱离尿片时就开始显现了,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学习控制自己的进食”,渐渐不再“信任”自己身体的饥饿信号。结果之一:许多孩子开始出现肥胖。①

道德

有关食物的研究发现既令人捧腹,又令人担忧,但不过是更大危害的一个例证而已。外在控制对内在控制力发展的干扰,不仅表现在吃饭方面,也表现在道德方面。压迫性的养育模式不仅不会促进、事实上还会削弱孩子的道德成长。被迫听话的孩子不太可能对道德困境进行沉思,因而迅速引发恶性循环:他们越没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做决定,其行为就越容易导致家长指责其缺乏责任感,家长也就越有理由继续否定他们的选择权。

一份被广泛引用的有关儿童发展研究的总结指出,尽管在专制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会利用“人为手段去抵抗诱惑”,但有更重要的证据证明,“他们的‘良心’不足,并且在讨论道德冲突中哪些行为‘正当’时,会更倾向于使用外在(而非内在)道德取向(道德可分为显性道德和隐性道德,处在显性层面的道德对于道德主体来说,还只是外在的规范;处在隐性层面的道德则已经成为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道德律令。——译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