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网络新新词典》流行语汇

网络新新词典 作者:风君


6 流行语汇

【雷】

词义:也称“雷人”、“被雷到”,通常指某些人物、发言或事件极为荒唐、匪夷所思,以至于令得知者感到难以理解并引发轰动效应,是一种夸张化的呈现手法。

考源:“雷人”,这一词汇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始于2008年。其语义源自2008年8月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内容为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脱离生命危险。从此以后,“被雷到了”便成为让人感到无语、惊讶的代名词。“雷人”一词不但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更迅速渗透到报纸和电视等主流媒体,以至于如果不知道这个词,就会令言者“被雷”了。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359个新词中,与“雷”相关的就有“雷人”、“雷词”、“雷主”、“雷文化”、“雷语”、“雷人雷事”、“雷倒”、“雷民”等,其蹿红程度可见一斑。

辨析:“雷人”一词,体现的是网络语言动作化、夸张化、漫画化的表达方式。其实这种表现形式并非本词首创,如“汗”、“晕倒”、“寒”等词语的构成方式和表达含义都与其有相似之处。不过,“雷”的夸张程度和戏剧效果可谓更胜一筹,于是便渐渐成为了广大网民的新宠。

雷同词:雷人、汗、晕倒、寒、无语、绝倒

【汗】

词义:表示某些人物及其行为令人无语、无奈或是感到尴尬、汗颜等意义。在网络聊天及论坛上也常用形象化的符号“⊙﹏⊙b”或是“-_-b”以及图像来表示。

考源:“汗”是网络语言漫画化和动作化造词的典型,其来源正是漫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人物在遇到窘迫和无语的事情时头上会挂一滴大小较为夸张的冷汗。后来这种表现在网络交流中被语言化,于是就有了“汗”这个词。

辨析:以词汇或符号来表现略带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类似的词还包括“寒”、“晕倒”、“雷”等。这类词的共同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并含有丰富的漫画蕴含。这对于与动漫流行文化一同成长的青少年网民来说无疑颇有亲切感。而且在视频通话还没有普及的互联网早期,表情和动作语言的使用也使得网上交流的过程更加直观和活泼,因此才会有此类词语的大量涌现。

雷同词:寒、晕倒、雷人

【Orz】

词义:也可写作成“OTL”,又称“失意体前驱”,是一个网上流行的表情动作符号。其用三个字母构成了类似一个人低头拜服、五体投地的形象,简单却又十分传神。其意思有“服了”、“认栽”、“无可奈何”等。在广泛使用后意义有所分化,既可解释为对某人的钦佩、佩服等正面含义,也可以理解为不能忍受某人行为、“受不了你”等反面含义。

考源:“Orz”一词最初源于日本,于2004年开始在中国的港台地区和大陆流行。人们发现这三个英文字母的组合所能表达的传神意义后,便纷纷在论坛、博客、电邮和网聊中使用,以表现自己沮丧和失意的心情,使其俨然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的符号。

雷同词:囧

【囧】

词义: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359个新词之一。原意为“光明”,不过在网络上却是被赋予了“表形”的新含义。由于该字造型颇似一张八字眉耷拉、嘴巴张开、表情丧气的人脸,本身的读音又通“窘”,于是便被用来表达窘迫、郁闷、尴尬、无奈、无语、失意、沮丧等含义。

考源:“囧”这个字最初是在中国台湾的论坛上开始流行的,据说是将“Orz”中的O换成“囧”(囧rz)后更加形象,传入大陆后也迅速在青少年网民中普及。由于其可直接作为表情符号,读音又与“窘”一样,容易和窘迫、窘境的意思相联系,所以从2008年起,“囧”字大行其道,成为网络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之一,并从网络次文化迅速渗透到主流媒体,被誉为“21世纪最牛汉字”。

辨析:“囧”字的流行是汉字在互联网时代中“形、音、义”重构的典型范例。一般而言,现代汉字已经基本失去了“表形”功能,而主要以“表音”、“表义”为目的,但“囧”的出现却重现了汉字“象形”的造字方式。这种返璞归真的象形释义法也体现了古老的汉字在新时代下的变化与活力,是网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这种重解古汉字的现象是否能够形成一种趋势尚难定论。虽然继“囧”流行之后又有“兲”、“槑”、“烎”等字被发掘出来,但其流行程度相比前者还是差别较大。

雷同词:Orz

【博斗】

词义: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度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网民在网络上利用博客进行辩论、争论乃至互相攻击的行为。

考源:“博斗”一词,系化用与其音形接近的“搏斗”而来,是网络时代对“动口不动手”的诠释。相比论坛上“草根网民”的论战,“博斗”更多是网络名人之间的拌嘴方式。

辨析:“博斗”是网络时代争论形式的一种,与发生在论坛上的大规模“混战”相比,博斗有其特性。其一为博斗者一般小有名气,并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身份,而不是论坛上那样多采取匿名或假名发帖,让人无法摸清其真实身份;其二为博斗多在限定对象之间展开,主要为两人互斗,而不像论坛上的辩论经常围绕一个主题众说纷纭;其三为博斗一般是针对某观点发文章驳斥,而不是直接诉诸语言攻击,所以形式相对“斯文”,内容也较有质量。与上世纪初学者名士以杂志刊物为阵地的互相辩论倒有颇多相似之处,只是形式更加个人化、自由化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博客空间本身兼具“公共”和“私人”双重属性的特质是分不开的。“真理越辩越明”,真正有观点的“博斗”,在提倡言论自由的网络时代并不是什么坏事,对于提高“看客”的辨别能力也是有所裨益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