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翠湾连红渚,宛似武陵迷(3)

苏轼门人:晁补之传 作者:潘守皎


总之,宋朝的京东路一带民风淳朴、尚武豪侠,这为晁补之植下一种天生豪隽的基因。此外,故乡历史上一些人物的英雄事迹同样激励着晁补之对军事的兴趣。这是他年轻时喜读兵家之书的因由。他曾经很认真地在还未出仕之前向朝廷进献《安南罪言》,用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笔墨详述交趾作战的方略。后来也曾经在辽宋边情紧急的时候,向朝廷献上了他平生最长的一篇文章——《言北事疏》。我们可以想象,彭越、秦叔宝、程咬金、单雄信、徐懋公们的千秋功业,肯定会让他心向往之。然而,家学的传统与儒家思想的熏染,让晁补之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深于经术的儒士,仁民爱物的思想体现在他一生为官作宦的人生实践之中。所以,在齐州任上,面对河北灾荒而流入齐州的大量灾民,晁补之总是极力安抚。他为灾民建起临时住处,并且用朝廷赈济的粮米设立粥棚,同时又购置草药以防疾病蔓延,每一件事他都亲自过问。在他的体恤之下,几千人得以活命。在赴河中府就任时,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通了当地百姓渴盼的黄河大桥。在晁补之为官的时光里,除了短暂的牧守经历,“庠校五岁,馆阁四年”(晁补之《谢淮南漕彭元施启》),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秘书省和史馆。在晁补之的思想中,儒家思想是基础,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佛教和道家思想对他濡染甚深。然而,晁补之一生却豪隽但难以洒脱,超迈但难以出世。这是他诗词之中多沉郁悲咽之音的由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