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二章 故土求学(2)

书生报国:何思源传 作者:石耿立


人们说何思源在进入普通学堂考试时,衣衫褴褛,差点进不了考场,被人误以为乞丐,但在公布考试成绩时,却是在几百名考生中名列第一。韩愈在《马说》里有这样的语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有才干的人,像千里马一样,也可能像不同的牛驴一样,在土里拉车耕耘,到老无有伸展才华的机会,时也?命也?而何思源是幸运的,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不提到王鸿一先生、葛象一先生和丛禾生先生。何思源的堂弟何兹全在《怀念仙槎大哥》中说,没有王鸿一、葛象一、丛禾生的帮助,何思源是不会有后来的作为的。何兹全说:“王鸿一,山东郓城人,《水浒传》里宋江的同乡。他的具体经历我不知道,将来会有人给他写传的。我所听到的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菏泽人乃至鲁西人,一提到鸿一先生,没有人不称赞的。鲁西穷,他提倡工业;鲁西人口多,他筹划向西北移民;鲁西教育落后,他倡办教育。鲁西是出土匪的地方,土匪都尊敬他,听他的。谁人提到他,都是‘鸿一老师’。有雄才,有报复,为人豪爽,侠士胸怀。打开鲁西落后闭塞之门,使鲁西对外透透光,呼吸呼吸外面世界一点新鲜空气的,鸿一先生是第一人。他是我们那一代的圣人。”

何思源从小就崇敬王鸿一先生。王鸿一于1874年生于濮州河东沈口里(今鄄城县张志门乡)刘楼的一个农民家庭,是辛亥革命前后三十年的风云人物。梁漱溟先生说他“盖今世上一个真人也。天生斯人,扶倾起衰”。梁漱溟和王鸿一非常相默相契,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源头,是受王鸿一的观点启发。王鸿一是最早关心农村农民出路的知识分子,他们受过西式教育,又多有农村生活的切身体验,他们改良儒家的经典,把它用到农村。王鸿一是辛亥革命的功臣,曾任山东省议会议长,后来他不满蒋介石的独裁,对蒋介石任命的国民政府内政次长的职务不就,而为冯玉祥和阎锡山穿针引线,结盟共同对付蒋介石。阎锡山和冯玉祥痛哭流涕表示“同生死、共患难,反蒋到底”,并歃血为盟,在场的见证人是王鸿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