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学导论》第6章 自由(28)

哲学导论 作者:(美)罗伯特·C·所罗门


但是,当考虑我们的意志与其前提条件之间的获得时,因果关系学说几乎普遍被认为所涉不仅如此。因果关系不过是不变的、确定的和绝对的顺序,对此许多人不相信,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会这样以为。对于他们而言,仅仅不变的连续性几乎无法显现为一种足够严格的联结,因而很少被看作是原因与结果这样一种特殊联系。即使理性否认这一点,想象也依然保持着某种更亲密的关联、某种特殊的关系的感觉,或者说,前提对于结果难以理解的制约。当应用于人类意志时,正是这一点与我们的意识相冲突,让我们反感。我们明白,在我们的意志中,根本没有这种神秘的制约。我们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强迫去服从任何具体的动机,如同受了不可思议的符咒那样。我们觉得,如果我们想要证明自己具有抵制动机的能力,我们就能做到(几乎无需说明,心愿就是一个新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不这样想的话,就有损于我们的骄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麻痹我们追求卓越的想望。但是,据最好的哲学权威,不应该假定原因对于其结果具有任何这样神秘的强制。有些人认为原因经由一种神秘的纽带引起在它们之后的结果,他们完全相信意志与其前提条件之间的关系具有另一种性质。但他们应该更进一步承认,所有其他结果与其前提条件也是如此。如果这样一种纽带被认为涉及必然性这个词,那这一学说就不适用于人类行动,但也不适用于无生命的物体。更正确的说法是,物质并不比心灵更受必然性束缚。

◆◆◆

宿命论者相信,或者部分相信(因为没人是始终如一的宿命论者),不仅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产生它的原因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真正的必然论的学说),而且,对它加以反抗也是无用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奋力去阻止它,它都将会发生。于是,必然论者相信我们的行动源自于我们的性格,而我们的性格源自于我们的体制、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我们的环境,他在关于自己的行动这个问题上,往往是宿命论者,而且对此或多或少有所意识,他往往认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或者认为他所受的教育和他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塑造他的性格的,如今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觉和行动,或者他自己的任何努力都无法阻止这一点。我们今天的这个学派一方面反复教导这一伟大的学说,另一方面又完全误解这一学说,用他们的话说,他的性格是为他准备好了的,而不是由他所塑造的;因此,他可以进行不同塑造的心愿毫无用处,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性格。然而,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他具有改变自己性格的能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