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从微观到宏观:GDP走过的路(1)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 作者:(美)约翰·格拉夫


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就会出现新的经济指标。在美国建国初期,大多数美国人经营着自给自足的农场;一部分美国人则是奴隶,被当做财产在市场上销售。总的来说,当时自给自足的农户经济占了大多数;相比之下,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占了一小部分。那时,很少有私人企业、公共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能够提供服务,与如今的经济大不相同。对于早期的美国经济而言,以市场为基础的GDP几乎起不到衡量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于经济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衡量经济表现的方式也必须改变。在美国历史最初的150年里,没有人关注整个国家生产了多少商品和服务。随着大萧条的来临,工厂大量倒闭,许多人失业,于是政府提出了全新的国家计划,以促进生产、恢复就业。这样一来,就需要新的经济标准来衡量这些国家计划成功与否。

在大萧条(约1929~1940年)发生之前,没有GNP,也没有GDP,没有任何一个衡量国家经济产出总量的指标。我们完全不知道美国生产了多少商品,事实上也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我们也没有全国性的通货膨胀、失业、消费和货币供应的衡量标准。经济学家指出,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国家。但是在大萧条发生之前,并不存在真正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供应和需求,研究对象为市场、企业和家庭。

当时,有关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也很少。美国经济已经历了多次繁荣和萧条,每隔10年就会发生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房屋回赎权的取消。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周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