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季羡林真实人生》书评一:在“真”里看见人生(2)

季羡林真实人生 作者:季羡林


三位大家学术领域、出身性格阅历各不相同,对于人生的思考自然也各异其趣。当我们看到,冯友兰于孤寂的哲学研究中求“智”、朱光潜在广泛的美学实践中谈“美”,我们都会觉得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就来自于他们本学科专业的研究。而季羡林的术业是专攻古印度语言,数十年如一日地与世间几乎无人知晓(遑论读懂)的“死语言”为友;世人恭奉他为“大师”首先是语言学和印度学的大师,不是什么思想家;“谈人生”也绝对不是他的专业,而是他的“业余爱好”。再加上他文字平实,你无须上过大学、无须对人文学科有什么特殊的功底或兴趣,就能读懂他说的话。但是如果没有些阅历、或者对作者没有一定的了解,未必能一下子探到话背后的意思。

你翻翻这本《季羡林真实人生》,就会发现这些文章——这些季氏关于人生的经典漫谈,或许早已被很多粉丝所熟知——绝大多数作于老先生85岁高龄之后,颇有一部分作于“米寿”之后的九十几岁。季羡林一生钟爱散文,自17岁开始散文创作,一生笔耕不辍,累计下来近百万字。之前发表的都是写人叙事绘景,晚年才有这些说理的文字。你就知道这真是一位人生将尽的老者,回望来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沉甸甸的文字,无关“学术体系”、无关风格流派,是多么深重的思考、多少血泪多少情,几人能探得清?60余篇文章,每篇也就千把字,寥寥一翻就到最后一页,几人能读得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