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庄子陪你走红尘》外化内不化:风雨飘摇中的变与不变

庄子陪你走红尘 作者:王溢嘉


外化内不化:风雨飘摇中的变与不变

写过《未来的冲击》、《第三波》、《大未来》等名著的托佛勒说:“改变不仅是生命所需,它就是生命。”不只社会在变,我们每个人也都在改变,两者互激互荡、相因相成。

但在变化之中,似乎又有某些不变的东西,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改变,而是要改变什么?又怎么改变?庄子给我们的建议是:

古时的人,外表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游移多变,却不能随外物变化。能随外物变化的人,内心有凝静不变的东西,他能安于变化,也能安于不变化,安然地顺应外在境物,参与变化而不妄自增益、有所偏移。①

庄子认为,人要有所变也有所不变,理想的方式是“外化而内不化”--在技术层面,譬如穿着打扮、做事的方法等,可以随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有所调整、改变;但在价值层面,内心则要有一个不变的中心思想、信念或价值观。

十三世纪,蒙古大军进攻河南新郑时,有一个年轻人随众人逃难。途中,难民看到路旁有很多梨树,纷纷去摘梨解渴,唯独那个年轻人端坐在路旁,不为所动。有人问他难道不会口渴,为什么不去摘梨子?年轻人说:“口虽渴,但不是我的东西我不拿。”大家笑说现在天下大乱,那些梨树都是无主的。年轻人严肃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他名叫许衡,后来受到忽必烈的赏识与敬重,而请他当国子监祭酒。许衡在宦海多年,五近五出官场,但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利诱,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之称。

许衡的表现就是“外化而内不化”。当天下大乱时,他跟着大家逃难(外化),但坚持不采违背其道德观的梨子(内不化);朝廷要他当官,他不拒绝(外化),但若觉违背其原则,就罢官求去(内不化)。许衡的表现让人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原是分明月”,他们两人其实是同一时代的人,忽必烈也很欣赏文天祥,也想重用他,但文天祥却坚持不投降,最后还以身殉国。相较之下,许衡似乎“大节有亏”;其实,许衡生活在金国管辖的河南,他的最大抱负是推广儒学,既然忽必烈也有意于此,他在元朝当官也就没什么不对。而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出身,在朝廷当官多年,他坚持做南宋的忠臣而以身殉国,这种“内不化”也是求仁得仁,在彰显他不变的价值观。

在风雨飘摇时,每个人都有他的变与不变,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他的“分明月”,重要的是在变与不变后,自己反躬自省,是否能问心无愧。在《让王》篇,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当孔子受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时,子路对孔子说“这样可说是穷困了吧!”孔子斥责他“这是什么话!”然后解释:

君子通达于道的叫做通,不了解道的叫做穷。如今我怀抱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的患难,怎么能说是穷困呢!所以内心反省而不愧咎于道,面临危难而不丧失于德,严寒来到,霜雪降落,我才知道松柏的茂盛。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们不是很好的考验吗?①

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环境的变化在考验庄子、孔子,考验许衡、文天祥,也考验我们每一个人。你要变还是不变?变什么?则考验着你的智慧和信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