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沈从文家书(1966-1976)》时代动荡大,个人太渺小了(3)

沈从文家书(1966-1976) 作者:沈从文


新作品中的过三关,第三项的“技术关”,表面看来轻而易举,具体作来就会明白相当困难。过去以为要“天才”,正如相信“命运”,实由于缺少认识,也不从客观实践上去求证。应当承认有所谓“天才”,如音乐、数学、电子、原子能研究??最容易证实。文学作者中,特别是诗人,从中外古今看来,也都的确可见出天才的光辉,写小说或许也有之。却决不是周扬辈过去捧的所谓“艺术语言大师”。其实几个人做人都相当聪明,写小说却相当笨。我可不相信“命运”和“天才”,一切工作结果,都通过极大困难,运用惊人耐心,而加以克服得来的。过去写短篇是这样现实态度,后来搞文物还是用同样态度。五四以来有上千成万人搞创作,大多数人全淘汰掉了,跑万米式搞个廿卅年不断努力的,不到十个人。少数人侥幸,机会好,成了“作家”,依然不久还是昙花一现的过去了。这个多数有许多理由不干这个“费力不讨好”工作,或教书,或作官,或经商,都比写作容易得多。只有过来人,才明白技术关不简单。因为包括脑和手的相互为用。灵敏度和准确度都是要反复长期探索,才把握得住。决不是在学校上上课可以得到的!要有高度的集中,广泛的幻想,大量的对文字对事件的理解力、消化力,和重新综合力。从工作说,我完全失败了,因为和发展变动中时代游离。从工作经验说,我懂得了如何过技术关,必须克服些什么障碍。可真像是“作战”!特别是短篇小说,靠学校那些先生,不能科学解决问题的。承认它“难”而必须“持久”,才可望过关。才是实事求是。才可望从一群受过严格锻炼的少壮作者中,产生一些够格合要求作品。不然将依然是万千人起步,三五人跑达终点,多不经济!不改变训练方法,和写作态度,多数人是过不了这一关的。学习写作看书也是问题,如何看书?照学校习惯,和廿岁学生兴趣,总是欢喜劝人或爱好看大部头长篇,从故事情节中发生浓厚兴趣,记住的也是内容情节。其实这对自己写作帮助不大,甚至于妨碍写作。应当看短篇,写短篇,大量写从各方面试笔,才会慢慢突破一切内外障碍,得到进展的。

我并不希望你写小说,还是搞你的铣床设计好,工作踏实,国家有用。小说要写得真正像个样子,文字又能见出风格性格,且能加以各种不同运用,实在麻烦,也可说太辛苦了,太难了。近半世纪以来成绩是屈指可数得出来的。不过提及过“技术关”时随便谈谈罢了。×叔叔是在教写作的,文字虽干干净净,就并不见光彩,此外还有四五个副教授也是当年联大的学生,写作都还不过关,离关门还远!只是按资历成了教授、副教授而已。新的教改,是他们首先得学会写,才能教。不然,将继续误人子弟。

祝大小都好。

三月九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