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的胜利》Chapter 3 贫民窟有何好处?(5)

城市的胜利 作者:(美)爱德华·格莱泽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是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当时巴西正在步履蹒跚地走出半封建的历史。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其他的新世界国家(如阿根廷和美国)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领导人时,巴西的统治者仍然是一位皇帝——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的一位后裔。而且,奴隶制度在巴西仍然是合法的。

在19世纪中期,里约热内卢40%左右的人口是奴隶,共计有8万人。在废除黑奴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潮流的过程中,奴隶们纷纷跑到里约热内卢来逃避种植园的生活。19世纪逃亡到里约热内卢的奴隶们形成了被称为逃奴堡(quilombos)的贫民窟,这就是棚户区的前身。皇帝佩德罗二世并不喜欢奴隶制度,但可能由于担心白人的政治抵制,他没有试图解放全国其他地区的奴隶。最后,在这位皇帝于1888年离开巴西之后,他的女儿以摄政者的身份签署了巴西的《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从而使巴西成为美洲地区最后一个结束奴隶制度的国家。皇帝对于白人反对的担心是正确的。第二年,在由于失去人力资本而强烈不满的寡头的支持下,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布拉干萨王朝的统治。

第一个真正的贫民窟并未出现在里约热内卢的市内,而是出现在巴西东北部的贫困农村。作为一位巡回传教士和从前的废奴主义者,安东尼奥顾问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叫做卡努多的小镇。镇里的居民从前都是奴隶,他们从此开始了抗税斗争。到1895年,卡努多已经拥有了3万多人口。于是,安东尼奥拒绝纳税的行为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威士忌叛乱了。1896年,双方爆发了公开的战争,政府派出数千名士兵占领了这座小镇。在卡努多最终陷落之前,大约有15,000人死于这场战争。

尽管巴西军队赢得了胜利,但极为吝啬的巴西政府却选择了拒绝支付军饷。士兵们作出的反应是在里约热内卢城外的山上建立自己的村庄,于不知不觉间模仿了他们刚刚击败的安东尼奥。这一棚户区变成了贫民区摩洛达普罗丹西亚。在后来的70年里,有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来到里约热内卢,其中许多人是获得了自由的奴隶。破烂不堪的房屋也许看上去并不令人满意,但至少要比在种植园里为从前的主人劳动好得多。正如20世纪聚集在美国各个城市里获得了自由的美国奴隶一样,这些获得了自由的巴西奴隶也选择了充满希望的城市,而放弃了贫困的农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