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书解人》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3)

读书解人 作者:王蒙


此类诗的一大特点是既朗朗上口又艰深费解,既广泛流传又聚讼纷纭,既令人爱不释手又总是叫人觉得抓不着摸不住。“飒飒东风细雨来”“春蚕到死丝方尽”“尽日灵风不满旗”“碧文圆顶夜深缝”“梦为远别啼难唤”“昨夜星辰昨夜风”等等,从字面上看是相当明白晓畅的,而且文字本身已经很有审美价值,所以它们很易接受,与李贺的怪诞或韩愈的某些诗的拗口完全不同,诗里用了一些典事,今人看起来麻烦一点,但典事总是可以说得清楚的,清楚了就是清楚了,难点显然也不在这里。

难点是在意旨的理解上。意旨理解的难处又在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虚拟与前言不搭后语的语序特别是“联序”上。

为什么那样虚拟那样含糊呢?除了有所不便的环境原因之外,主要是诗人这里写的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而是自己的整个心境,或是虽有一时一地一人一事的触动,着力处仍在于去写深藏的内心,这正是此类诗隐秘丰邃不同凡响之处。义山诗是提纯了的:把一切用散文用议论用注解能表达的非纯诗的东西全部洗濯干净了,此得宋人杨万里“诗须去意方可”说之精髓者也。

为什么前言不搭后语呢?除了风格形式美的需要以外,就在于作者构建的是自己的独特的心灵风景,而心灵风景不受空间时间形式逻辑的束缚。心灵是说不出道不来的,说出来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而更多的东西全靠你在字里行间反复体味。

以“来是空言去绝踪”为例,这第一句如前引白居易诗,非花非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诗可诗,非常诗,情可情,非常情。第二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可就让人傻了眼了,怎么时间又是这么具体,诗语又是这么大白话起来了呢?“梦为远别啼难唤”,一种朦胧而又雅致的忧伤情境表现出来了。“书被催成墨未浓”,这一句笔力不如上联,似是先有了上句,后冥思苦想搜索出来的;但此联两句同一种色调,尚属易解。“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象征比喻些什么只有天知道了,这一联的诗语诗境意象与来去、五更、钟、月、梦、书、墨……有什么关联也难说。最后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混混沌沌,若即若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