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摇摆不定,才是走弯路的根源(2)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作者:鹤阑珊


1499年,一颗流星从北京上空划过,按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原则,第九任皇帝朱祐樘(明孝宗)让臣子们上书言事。这是客气话,就像很多领导人物面无表情地问你有没有什么困难一样。但王阳明刚参加工作,一听领导问有什么建议的话,大喜过望,赶紧跑回家,铺纸研墨,真心实意地给领导提意见,希望组织能健康成长。

王阳明递交的奏折题目是《陈言边务疏》。文章一开头,他就拍皇上的马屁,说,皇上您能在上天发出警示时马上表示惊惧,做臣子的感动得一塌糊涂,我现在就说说我的看法。王阳明的看法和许多想要励志图新的同僚的看法一样,无非是要皇帝以仁义治天下,整治官场那些知行不合一的人,特别是对边防问题要加以重视。

这种议论历朝历代都有人拼命地讲,历代改革家都这样提出问题,并且想要去解决问题。但无济于事,这足以说明帝王体制结构从心到身已经沾染病毒,而这病毒就是官场上的“因循守旧”。在官场中生存的第一法则就是维持现状,也就是只说不做,或者干脆不说。当然,也有因因循守旧而被轰出官场的,但总体上,还是因循安全。所以,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虽然口口声声要改变早已坏透的现状,可真正到要做的时候,就没有人挺身而出了。

王阳明的建议书呈上去后,朱祐樘可能和他心不在焉的要下属提意见一样,对王阳明这份建议书只是走马观花地扫了一眼,说:“文笔不错,这是人才啊,让他去司法部(刑部)吧。”于是,王阳明又进了司法部。

王阳明在司法部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处理云南地方报上来的案件。当时云南是刑事案件多发地区,王阳明开始时还很欣喜,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人杰大都把难题当成机遇,就像战场上许多伟大的英雄一样,闻听对手也是名将,会喜不自胜。然而,做了一段时间后,王阳明突然感觉到很累。这种累是身心俱疲。官场中很多人不办事,而一旦办事,就会把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办得相当复杂。王阳明在处理公事之外还要在官场交际上煞费苦心,他抱怨说,工作中纷扰杂沓,根本就不是你想做事就能做成的。一份本已证据确凿的案件,递到上级那里,却被打回,原因是收了案件当事人的贿赂。而有的案件呈递上去,却杳如黄鹤。王阳明的心灵受到史无前例的挑战:趋利避祸是人性本能,但纯洁的心灵又不允许王阳明做损害理法的事,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是否还要坚持下去。

当一个人从心灵深处抵触一件事时,他一定不会有成就。他会把正在做的事看成是天下最猥琐、最繁重的苦差事。十八世纪的荷兰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瑟夫·冯·杰奎恩说:“没有心的天才是无用之物--单靠杰出的理解力或聪明才智,或是两者兼备,无法成就一个天才。爱!爱!爱!那才是天才的灵魂。”这段话道破了许多人在工作中没有成就的心灵密码:缺少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