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2013:关键问题》中国通货膨胀的经济逻辑与治理(1)

中国2013:关键问题 作者:胡舒立


中国通货膨胀的经济逻辑与治理

刘煜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

当下中国的通货膨胀从需求面上讲是货币宽松,从供给面上讲是投资效率低下,大量资源被配置到生产率低下的经济活动上。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很突出。

需求面:货币宽松

2003年以来,中国的货币环境处于历史上最为宽松的时期。

过去8年中,金融部门的扩张速度显著超出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央行资产从2002年年底的5.11万亿元增长至2010年年底的26万亿元,增长了4.09倍;银行资产从2002年年底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10年年底的94万亿元,增长了3.09倍;广义货币(M2)从2002年年底的18.5万亿元扩张至2010年年底的72.5万亿元,增长了2.92倍;而同期名义经济总量只增长2.31倍。央行资产、银行资产和广义货币过去8年的增速都比名义经济总量的增速快得多。

尽管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有正常的资本化需求,比方说,1998年以来的房改,中国家庭无形中增加了一块很大的财富;再比方说土地流转的逐步市场化,也是要产生大量的货币需求的,但可能也无法对冲掉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特别是最近两年,当资本化需求已经大幅减少时,中国的货币量暴增了53%,而名义经济总量只增长了26.7%,货币增长率超出经济增长率整整一倍。

从资金价格看,1995年年底中国经济成功地从高达26%的恶性通货膨胀中软着陆。1996—2002年,中国经济的平均真实利率为2.93%。但2003年至今,中国经济的平均真实利率是-0.3%,8年的96个月里有52个月的时间中国经济处在负利率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