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万事民为先》顺应民意,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11)

万事民为先 作者:林良旗


同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准确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明确提出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与此相适应,必须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这次全会的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这次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拉开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全新时期的历史序幕。

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每一个人都会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彻底唯物主义的革命胆略和科学态度,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以人为本”为最高执政理念,“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闯过道道难关,克服重重阻力,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全面的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万事民为先”的角度,尤其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的成就:

首先,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一系列的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快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不同程度上迅速得到改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参与度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给予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拥有了当家做主的自豪感和神圣感。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