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子里的中国》职场资本的变迁(1)

日子里的中国 作者:袁岳


职场资本的变迁

如果你正在高校读书,或者已从大学毕业,是否会因为下面这句话而感到很受伤?“博士生满街走,硕士生不如狗,本科生没事做,只好做扒手。”虽是戏言,却道出了一个比通货膨胀更让人心酸的事实:文凭膨胀。

不要提大学毕业生包分配的美好年代,也不要提“天之骄子”们意气风发的光辉岁月,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给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浇上了一瓢冷水。官方数据显示,2002~2011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十年间从134万增加到608万,增加了3.5倍。

原先单位招人看学历,大学生是香饽饽。而现在,学历依然重要,但已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而只是入门条件了。21世纪,什么是人才?不是满腹经纶的博士,不是拿着一箩筐证书的“考证狂”,也不是吃苦耐劳的壮劳力。人才,需要的是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就是全方位立体人才和创新型知识才干。

※ 从拼学历到“人脉送我上青天”

长久以来,不少人一直在以如今找工作靠“学历”不如靠“关系”作为世风日下的理由。其实,这样的社会现实,折射出的是这样一种社会变迁:学历曾经珍贵,是由于高等教育不普及,高学历人才珍稀的缘故。而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扩大,学历自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更多的人站在了同等的起跑线上,那么,“信息”自然成了另一种稀缺的东西,靠“关系”,寻求的,不正是这一点在“信息”上对于别人的领先权吗?中国如此,国外亦是如此。

清华大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显示,25%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有家庭或熟人帮忙,其中有73%的学生认为“关系”对求职有帮助。2010年零点“城市生活调查”也表明:在人们看来,人脉和社会关系对于成功具有重要作用(15.2%),仅次于“机遇”和职场硬通货——才干和知识技能。

人脉是不可替代的,却也是可以争取和积累的。2010年零点“大学生公益调查”表明,大学生参加公益的社交动机(72.8%)高于献爱心(63.1%)。此外,零点的“系列城市生活调查”结果也显示,年轻的父母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魅力要从娃娃抓起,他们让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2007年:5.9%;2011年:23.3%)。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