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子里的中国》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我想融入城市(2)

日子里的中国 作者:袁岳


※ 打工不再只是为了糊口

如果说改革初期农民进城务工多是为了谋生糊口,当代农民工的职业诉求明显更加多元化。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高薪酬和更加理想的工作状态都十分关注,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开始自主创业。2011年零点“农民工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第一次择业时重点关注薪酬的比例为45.9%,而认为在今后择业时仍会重点关注薪酬的比例则下降至32.7%,另有31.7%、12.9%和12.1%的新生代农民工把发展潜力、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作为择业的新标准。

农民工群体的多元化职业诉求并不是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对于工作的期待越来越高,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有进取心且更具行动力:95.4%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为下一份未知的工作做些努力,传统农民工的这一比例为78.5%;在努力程度上,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积累阅历、主动学习、扩展人脉的比例也分别比传统农民工高出28.5%、24.1%和9%。

※ 被认可的贡献,尴尬的身份

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2001~2010年零点“全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发现,城市居民认可农民工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的比例始终保持高位:2001年这一比例为33.6%,2011年上升至44.2%,不认可的比例则从32%下降至13.9%。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对于这一群体贡献的认可,却与对于他们人格的尊重是逆向增长的。简言之,我可以感谢你,但我不会尊重你。2004年69.2%的农民工认为在城市受到了尊重,这一比例在2011年下降至59.2%。该如何解释这种某些城里人的分裂认知呢?或许,这得归结于我们一再给这一群体贴上的“农民工”这一标签。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尽管这一群体20年来早已经改变,我们的媒体、影视文学作品却一再重复他们20年前的形象。

2004年,5分制下,农民工对城市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为3.5分,2011年下降至3分;愿意与城市人交往的农民工比例也从72.4%降至63.6%。许多城里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与同样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兄弟们成了陌路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无关乎制度,完全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见,而要改变这种偏见,我们没有理由去依赖任何外来的变革,如果如此,那就是推卸责任的表现。需要变革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一个农民进城了,他和这个城市唯一的关系就是脚上那双回力牌白球鞋。”多年前,媒体这样讲述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20年后,廉价的回力牌白球鞋,不仅成为潮人的时尚单品,还成为明星的足尖挚爱。只是,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尴尬依旧。“我只是想做一个城里人!”这是农民工兄弟最朴素的愿望。下一个20年,这个朴素的愿望会不会成真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