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子里的中国》奋斗之后的归途:请给我一点安宁!(2)

日子里的中国 作者:袁岳


※ 春运:回乡的路途太跌宕

春运绝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现象,传统的春节团聚习俗和目前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使中国春运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类大迁徙。“过年不回家,等于没过年”——每年春节前后40天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都会出现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这大致相当于中国人口的两倍或世界人口的半数。

人多车少,一票难求。春运期间,最温馨的词汇是“回家”,最敏感的词汇是“车票”。2005年春节时,深圳地区每小时拨打订票电话的旅客超过200万人次,而广州地区这一数字的峰值更是达到1991万。2008年时,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罕见的冰雪灾害,广州火车站最多时滞留了近80万旅客,杭州火车站还发生了通宵排队购票的乘客猝死的偶然事件。媒体当时评论说:“回家的路太长,他没有排到可以伸手买到一张票的距离。”着实让人动容。

归乡之路的痛苦不堪,更在挤进车厢之后的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在沈阳打工的成都小伙儿王斌,每年春运都会坐K388次火车回老家。这趟车由沈阳始发,运行42小时、途经2882千米才能到达成都。通常,K388次未出沈阳已超员30%,沿途高峰时超员达到95%以上,连关车门都很费劲。而王斌,还要时刻照看和腾挪带给父母、妹妹的两大箱年货。

春运的火车上,嬉闹声、争吵声、孩子哭声,各种声连成一片;睡过道、挤厕所、躺在椅下,各种见缝插针;如厕难、喝水难、呼吸也难,各种难上加难。十数年的春运,运送了无数悸动的返乡游子,也有太多的历史欠账。所有的激烈与无奈,所有的挣扎与改变,无不伴随着浓浓的年味儿被放大并彰显出来。

奋斗的归途,到底何时可以安宁?短时间内难有满意答复。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机动车限行、公交车专行等治理拥堵问题的政策出台,也见证了网上订票新科技走入日常生活和高铁、航空事业的突飞猛进。由这些新鲜体验带来的新期待、新希望,是否可以部分缓解你的“路怒症”和“春运恐惧症”了呢?

《日子里的中国》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