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拖延心理学2》让人心碎的截止日期(3)

拖延心理学2:用拖延方程式战胜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 作者:(加)皮尔斯·斯蒂尔


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你也越来越容易分心,就连琐事都会打扰你。任何东西,只要能提醒你那件令你恐惧的任务,你就会逃避。你不去看日历和钟表。你改变了你的计划。原本按计划能完成,可你的实际情况已经完全扭曲,按现在的计划,完成的可能性是小之又小。本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卖力地工作,可你反倒是赖在床上不起,或是在白日梦中幻想着另一个世界,幻想着你中了头彩,幻想着你在这个地方以外的任何地方。焦虑越积越多,你想立刻放松、逃避、获得奖赏——任何可以给你造成“安全港湾”幻觉的东西。如果你的亲朋好友或同事试图把你从开小差当中拽回来,你就会恼怒地回应:“就一分钟而已!我弄完这个马上就来!”不幸的是,“这个”永远弄不完。你的亲朋好友或同事不知道,其实你充满了自责和自我怀疑,而非常嫉妒那些能轻易把事情搞定的人。

直到最后,到了某个极限,有样东西“咔哒”一声响了,能量才开始蓄积。你开始工作了。在内心的某个地方,悄悄地压缩了任务,只保留了其最本质的部分,因为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了。你蹚进工作的深水之中,做出不带感情的决定,还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令人恐怖的阴霾中透出一线光明,甚至可以说是骄阳照耀在你的头上。你的工作变得纯粹起来,真正的紧迫感为它提供着燃料,因为再不做就没法再做了。

对于少数幸运儿来说,高效率巨浪会帮他们把项目推到完成。然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在完成那该死的事情之前,起初的高效率浪涛已经退潮了。经历过许多个小时的不眠不寐、专心致志的考验之后,大脑终于罢工了,咖啡因和糖也无济于事。滴答,滴答……时间就这样用完了。你蹒跚着爬完最后一行格子。总算完成了,可由于你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你上交的只是一份次好的、而不是最好的答卷。

次好的答卷比比皆是,并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除了那个忍受了一整串拖延经历的人,他知道这次发挥得有失水准。完成工作的轻松感,并不总是能弥补因质量差强人意而带来的缺憾。就算你千方百计地达到了出色的效果,但在成就感当中,也会混杂了涉险过关、差一点儿就不行的不安感。而且,这种拖延很有可能在你傍晚散步的时候、参加聚会的时候、外出度假的时候,为你的天空铺开乌云,让你无法尽情享受,因为你的一半心思还在别处,你逃避的东西还在你的心头萦绕不休。你下定决心,不让这种状况再次发生,因为,拖延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这种决心的问题在于,拖延是一种习惯,总是会卷土重来。我们没有处理延迟,而是为自己找了些借口——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并肩同行的。在“无法做到”和“不愿去做”这两者之间的细细的边界线上,我们夸大了面对的困难,想出了种种理由:严重的支气管炎、令人昏昏欲睡的过敏反应、朋友的急事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还可能会说:“啊呀,谁能想到会出现这种事?”这样,就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如果你没期望到这样的情况,你就无可指责,不是吗?举个例子,回想上一次拖延来袭时的情况,你会如何回答下面的问题?

你知道这项任务会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