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趁年轻,折腾吧》重“关系”,讲“面子”(3)

趁年轻,折腾吧 作者:袁岳


在一个比较熟悉的环境中,一个人对于自己该怎样做、该怎样自我节制也是比较麻痹的。当我们和原来的文化形成距离的时候,才会对周围的文化敏感。所以在我们交往的人中,他们距离我们远的时候,无论是专业分工的因素还是地理因素,都有利于改善我们,使我们比原来更有魅力。

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第三大要素是数量。我们的社会交往,尤其跟陌生人的交往,是要有足够的量才能形成的。这就要经常锻炼。偶尔交往一下,熟悉几个陌生人,这不足以改变你,因为你行为的动力定型不够。什么叫动力定型?就是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我们刚刚学车的时候,要同时进行踩离合器、挂挡、踩油门这几个动作。我们原来没有这个行为习惯,所以刚刚学车的时候总是分不清先后。教练把我们教会了,以后开车时就不会再想我要控制哪个动作,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反射式行为,好像已经不用经过大脑思考了一样。

世界上生意做得大的成功商人,没有几个是只做熟人生意的;也没有几个媒体采访的对象只是你认识的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事业,都是陌生人的事业,所以我们要培养这种社会联系技术,而且要有规模地交往陌生人,这是对我们交往能力的起码要求。

这里面有一个技术,叫做组织生活技术。我说的组织生活不是党员、团员那种正式的组织生活,而是非正式的组织生活。我们要去发动活动,用更大范围、非正式的形式来认识更多的人。

基辛格在哈佛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就很有名了。他能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差不多当了六个国家的总统顾问,就是因为他很擅长组织活动。基辛格一到学校就发现,世界上对哈佛大学感兴趣的人很多,而哈佛大学最简便的资源就是信签纸。所以基辛格到学校不久就开始着手办一个“世界和平与发展大会”,将邀请函印在哈佛大学的信签纸上寄给外国的元首,信函中说哈佛大学要搞这个活动,邀请阁下来参加。哈佛大学的信笺纸是很管用的,很多小国家的元首都说要去。基辛格一看有这么多总理、元首回信说要参加这个活动,就去找哈佛大学的校长,说你看我做了这么一个活动,有这么多的总理、元首要来,是不是要再正式地发一次邀请函。校长就发出正式的邀请,上面署名哈佛大学校长某某某,下面是世界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基辛格。那时候他才读大一。基辛格在大学四年里办了十几个这样的会,一些国家元首一看,这小伙子不简单,才二十几岁就能搞那么大的活动,就请他当国家顾问。可以说,高效能地组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