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特质(5)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 作者:(新加坡)赖蕴慧


在早期思想家之中,道家特立独行,对社会秩序与齐同心怀疑虑。道家哲学信奉多样性与多元化,常常思及自然界中的自然种类与事件,在解释事件和进程时质疑人类中心论和化约论。道家哲学文本表达出一种现象混杂不可预测的感觉;诸种事件挑战着人类厘清、掌控与操纵现象的企图。《庄子》看起来甚至赞颂不同个体与观点间的差异所造成的驳杂凌乱。不过,和谐依然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旨趣。当然,与其他哲学不同,它并不认为整体和谐的前提条件是消除个体差异。在道家看来,其他思想家统一差异、将之系统化的努力事实上只会导致分裂与混乱。与之相反,以道家观之,和谐乃不同观点之间活泼的交流。尽管与其他思想流派之间有着根本分歧,道家哲学同样追求在多元之间最终实现和谐共处。《道德经》不断提到,道无所不包。《庄子》也特别关注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会勉强把多样性同一化。中国哲学的整体视角有很多在哲学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从总体的角度看,不同个体、存在者与群体间的关系是不可化约的。换言之,总体不止是部分的总和;对总体的恰当描述必须考虑到个体、个体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总体中的位置。

变 易

中国哲学安顿个体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和相应性。此一进路,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有不同程度的阐明,而在战国后期及汉代的论争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当时人们致力于系统阐明宇宙自然秩序(包括日蚀、月蚀、地震、星体的位置、气候、天气和四季)和人世事件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的健康、社会建制、政治领导等。这一时期,人们重新诠释《周易》,深入探究其中那些与占卜实践相关的预设。顾名思义,《周易》主要讲“易”,也就是变化,以及变化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影响力。以《易》观之,变化并非离散或独立的现象。周遭环境的变化,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这是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所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的制约。同样,个体对他者的影响也不是显而易见或可直接量化的。这就是感应说。所谓感应,实则凝结了很多想法,如个体自性之相待,个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的不可直接控制,个体影响他者的能力,等等。当然,个体看上去易受外界影响的脆弱性不能仅仅从消极的一面理解。变化也可以有积极的影响。进而言之,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无穷无尽,个体就不应该只追求合乎自身利益的东西。与己相关的他者的福祉,更宽泛意义上的良好环境,这些都极可能构成有益于个体的善。

变化的概念跟和谐的概念密切相关。前一节说到,中国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谐:一致、着意的统一、合作、整合、秩序、稳定与平衡。当然,这些进路对整体及其内部动力机制的理解甚为悬殊。中国哲学致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关联、变化,以及它们对和谐的影响。智者预知变化,也知道如何应对得宜,从而取得有益的结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