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第一节 三个基本主题:法、术、势(8)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 作者:(新加坡)赖蕴慧


慎到的著述只有残篇传世【汤普森(P.M.Thompson)将这些残篇收录成《〈慎子〉辑佚》(The Shen Tzu Fragments)(1979),他的重要工作涉及从古代典籍中搜集慎子思想,认真考订作者,包括慎到本人是否有所撰述。】,对他的思想讨论最多的早期经典有《韩非子》和《庄子》。【荀子也对慎到的思想有所讨论,但他似乎混淆了申不害和慎到的学说,将前者归为“势”的主要支持者。】韩非以慎到为“势”的主要代表。法、术、势,常常被视为法家学说的三大基本概念(Fung 1952,vol.1:318)。慎到认为,君主治国离不开势。“势”的含义很多,包括“位置”、“权力基础”、“神采(charisma,个人的超凡魅力)”、“权威”及“政权起伏”等。我们不是很容易把握,“势”在慎到那里究竟何所谓。似乎它一般指君主如何保持权威即驾驭民众的能力。积极地讲,势可以“得助于众”;消极地讲,势可以“服众”【Han Fei Zi,Chapter 40,trans. Liao 1939,vol. 2:200.】(《韩非子·难势》)。在慎到那里,“势”的用法可能跟“道”有关。因此,“道”的理解不同(Hansen 1992:206-209),“势”的含义也就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他的“道”理解为神秘的、超越的实在,那么,“势”就意味着高深莫测的君主得以维持权威的神采;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现实的、历史的实在,并且个体在道之中应当接受道赋予的位置,那么,“势”就可能指君主处理社会与政治实务的能力。

韩非对慎到的“势”提出责难。按照他的表述,慎到所主张的“势”与德治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韩非子·难势》)当时大多数思想学派主张德治,甚至连墨家也是如此:墨家主张对做不到兼爱的人严加惩罚,其最终目的则是确保公共的善。慎到拒斥德治模式,这一立场与其他法家是一致的。慎到指出,德是靠不住的,理由很简单:既存在着“蚓”(罪恶与腐败)又存在着“龙”(德的典范)。因此,势可以维持秩序与控制,不受君主个人之德或个人之才的影响。这一点虽然韩非没有明确论述,但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某种隐含着的意思:法则--这里是政治基础层面的法则--帮助君主稳居宝座。

韩非对慎到的“势”提出两点批评,一点从儒家立场出发,一点从他自己的法家立场出发。就第一点而言,韩非以儒家的口吻指出,君主的德性较之势更为根本:势为有德者所用不是更好吗?慎到没有说错,势很重要。但是,更要紧的则是,掌握势的人其能力与道德品质究竟如何。关于这个问题,史华慈讲得很清楚:

一切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客观法令与控制机制,一位没有权威的君主不可能成为它们的最高源泉。当然,如果制度运作良好,那么,制度本身就会增强环绕君主周围的神秘感与距离感。但是,最终还是环绕君主周围象征性的权威之光使得制度的运行成为可能。……在一个抹煞个体主动性、拒绝让它成为社会行为之源的制度中,任何东西都要依赖一个象征性的个人。(Schwartz 1985:34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