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2.2.全面抗战后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37-1945)(5)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作者:高维进


中央电影摄影场的抗战影片

中央电影摄影场于抗战爆发后自南京迁芜湖,1938年初迁重庆。1937年夏,罗学濂任场长。早在北伐战争时,国民党军队中有随军摄影师黄英,后来成立中央宣传委员会时,黄英任艺术股长同时拍摄新闻纪录片,是官方最早摄制新闻片的人。1932年中央宣传委员会将艺术股改为电影股,负责电影的制作、指导、联络、映演等事宜。1933年 9月又成立中央宣传委员会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剧本审查委员会和电影检查委员会。张冲任电影股长后,曾到国外考察,回国后于 1934年在南京玄武湖畔筹建直属中央宣传委员会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建成不久,张北海继任电影处长兼“中电”场长,“中电”主要力量是拍摄新闻纪录片,并派遣摄影师到全国各地拍摄重要新闻动态。这是官办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除摄制《中国新闻》50余号外,还摄制以反共为内容的宣传影片,如记录青海国民党军队的庆功大会的《“青年”与红军作战经过》,记录南昌、抚州、黎川等地反共活动的《中央剿匪宣传大队》以及《赤匪祸粤记》、《剿匪写真》等。后二者是利用新闻片的外景,由演员扮演、编排演出,捏造、歪曲事实,用以诬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运动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的影片。新闻纪录片作为宣传手段是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抗战开始后,由于国共合作抗战,“中电”也改变其拍摄反共影片而拍摄以抗战为主要内容的影片了。“中电”继续摄制《中国新闻》介绍国民党党政军要人及国民党军队的活动,还摄制《对日抗战实录》等一些影片。在 1937   1938年间并摄制有《东战场》、《抗战第九月》、《克服台儿庄》、《活跃的西线》、《胜利的前奏》等,介绍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军侵略的情况。例如《活跃的西线》介绍了山西临汾至陕西肤施一带的地理形势,潼关、风陵渡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国民党部队与日军在韩信岭展开的争夺战等。该片由潘孑农编导,汪洋摄影。《东战场》由徐苏灵编导,记录南京撤退前江南一带的战况,日寇轰炸沪、杭、宁以及在山东、安徽的暴行,南京郊区的战斗及上海戏剧界到伤兵医院慰问等等。《抗战第九月》记录了 1938年初国民党部队在前线作战及后方支援情况。《克服台儿庄》记录李宗仁部队在台儿庄一带与日军进行大会战的情况。《胜利的前奏》记录日寇侵占武汉、广州等地后,国民党部队转为所谓“外线作战”,在大别山、西北等地与日寇作战情况以及西安日军战俘收容所的介绍等。其后,由于正面战场战事没有什么大的进展,无从拍摄,又不准报道敌人后方八路军、新四军的胜利,新闻纪录片不得不只能在西北后方及少数民族地区寻找拍摄题材,于是“中电”又拍摄有《新路一万里》、《第二代》、《西藏巡礼》、《中原风光》、《西北风物志》、《朝鲜义勇队》等。《新路一万里》记录苏、皖、赣、黔、滇、川、桂公路沿线修建工作的情况及沿途风光。《西北风物志》记录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西安、兰州等省市的地理环境、天然资源、名胜古迹及民风、民俗、经济、文化、交通运输等。《西藏巡礼》记录国民党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 1939年 12月由重庆出发,经印度、尼泊尔、锡金等地到西藏地区的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处活动的情况,吴参加班禅坐床大典,以及通过吴的活动介绍了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还介绍抗战时期西藏地区的动态。影片由陈嘉谟摄影、徐苏灵编导。这是一部内容较丰富的影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