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选择的悖论》选择自己的信仰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作者:(美)巴里·施瓦茨


即便大部分美国人都过着世俗的生活,但整个国家依然有非常浓厚的信仰氛围。盖洛普公司最近一次民意调查显示,96%的美国人相信“上帝或者某种宇宙精神”的存在,87%的受访者认为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尽管在这个美籍受访者占 90%以上的样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经常参加宗教活动,但毫无疑问,美国算得上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问题是他们都信仰什么呢?

尽管大部分人的宗教信仰都沿袭父母,我们还是享有宗教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我们不愿意把宗教教育视作一种无法选择的“强制措施”,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建议,因为最终的决定权始终在自己手上。在宗教信仰以外,加入某个宗教团体也就相当于选择参加一个能满足我们内心宗教需求的组织。有些人为了寻求情感的满足,有些人想认识更多朋友,有些人可能想得到道德的指引,或是解决生命中某个问题。宗教机构变成了一个提供舒适、宁静、精神满足和道德关怀的市场,而我们这些“信仰消费者”则在市场中东看看西瞧瞧,直到找到内心的依归为止。

用这种购物中心的方式来谈论宗教可能会显得奇怪,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正反映了许多人在宗教活动和宗教关系中的期望和需求。在个人选择至上和个人满足感高于一切的文化中,这种现象就更加见怪不怪了。人们积极参与某个宗教团体,全身心地参与宗教活动(最起码有一部分人是这样想的),同时也期望他们自己的需要、渴求和愿望能得到满足。

社会学家艾伦·沃尔夫(Alan Wolfe)在他的《道德自由:在充满选择的世界中寻找美德》(Moral Freedom: The Search for Virtue in a World of Choice)一书中,记录了人们对宗教活动态度的转变。沃尔夫对多位居住在美国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发现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些人认为宗教是对个性的压抑,而不是提供抚慰、精神指引或支持的源泉。对于这一类人,能够拥有选择信仰的自由绝对可喜可贺。他们可以选择和他们的人生观最贴近的教派,选择最能包容他们这种观点的教会。他们可以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宗教活动和教义。

极为矛盾的一点是,很多人选择那种保守的教派,恰恰是因为它限制了人们在其他方面的选择。积极的方面是,个人可以参与到一种符合自己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目标的宗教生活中来,但另一方面,决定参加哪一个组织、遵循哪一种教规却变成了选择的重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