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言批判》《蛙》写的什么?写得如何(1)

莫言批判 作者:李斌


《蛙》写的什么?写得如何

李建军

莫言的小说里,有的是喧嚣和热闹,缺的是从容和安静;有的是紧张和气势,缺的是内敛和深沉。大轰大嗡的狂欢化叙事,充满戏剧性的情节铺排,使他的小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是,耐得住咀嚼的细节,经得住开掘的意义,却并不很多。

最近,纯粹是出于好奇心的缘故,——我想通过重读,来验证自己初读的理解,是否可靠,——便将《蛙》细细地再读了一遍。虽然,随着时间的月磨日刓,我也渐渐“世故”了起来;虽然,我也知道,过于执著的认真态度,很容易被误解为好为忿争、抵脰求胜的坏性情,但是,这次,我还是忍不住想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坦率地表达出来,就像许多年前,我批评《檀香刑》那样。

毛姆在写于1937年的《作家笔记》中说:“要想诚恳地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实在太难了。评判一部作品,几乎不可能一点不受评论家或大众意见的影响。对于公认的伟大作品来讲,它之所以伟大,一部分是舆论意见赋予的,这使其评价工作更加困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克服这些困难,努力诚恳地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

一主题:《蛙》的象征与观念

从题材来看,《蛙》写的是乡土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这一题材既是重要的,也是复杂的,很能考验一个小说家的写作勇气和叙事智慧。那么,在这样一部处理敏感题材的小说里,莫言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试图表达什么样的理念和主题?

从功利的角度看,计划生育是人类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体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生存态度,但是,从生命伦理的角度看,它又不可避免地会给人类的伦理关系和内心生活,带来消极的后果。从《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计划生育问题的二元态度。一方面,作者让小说中的人物为中国的这一“基本国策”辩护:如果不搞“计划生育”,中国将因人口爆炸,而难乎为继;另一方面,他又揭示了在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过程中,由于具体人员的过激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表达了对受害者的同情之心。同时,作者也尖锐地揭露了中国社会在生育问题上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某些短期暴发的富有阶层,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无性代孕”和“有性代孕”等方式,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自己的生育目标。作品在批评这类社会腐败现象的时候,显示出极大的道德义愤和很可宝贵的批判精神。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塑造“姑姑”这个人物来体现的。她是一个严苛无情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她对那些害怕“寻死觅活”的孕妇“弄出点事来”的人们说:“你知道我们的土政策是怎样规定的吗?——喝毒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第121页)她指挥“民兵”把自己的侄媳妇王人美从娘家赶出来引产的手段,极其颟顸无理:先用拖拉机“把你娘家四邻的房子拉倒,然后再把你娘家的房子拉倒。邻居家的一切损失,均由你爹负担”。(第127页)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和篇幅,叙述“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任务过程中的过激行为。但是,由于作者采取一种粗疏的漫画式的方法来展开叙述,所以,“姑姑”这个形象显得非常苍白,不仅缺乏丰富的性格内容和深刻的心理内容,而且,还给人一种分裂而矛盾的印象。例如,像她这样一个近乎冷血动物的人,是不大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的,但是,作者却轻轻松松地就将她写成了一个良心发现的忏悔者:“进入晚年,姑姑一直认为她有罪,不但有罪,而且罪大恶极,不可救赎。”(第71页)其实,“不可救赎”的观念,完全来自于作者自己,——他把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恶有恶报”这一观念,并让亲手流掉“两千多个”孩子的“姑姑”,几乎每时每刻都被“命运报复”的恐惧折磨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