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气之清浊各有体—中日古代文论与美学中的“气”(3)

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远


汉字开始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大概是在东汉以后,而日本人系统地大规模学习和使用汉字,则是在中国的唐代,即公元8世纪以后。那时候,“气”字何时传入日本已经难以确证,但如果是在东汉时期,日本人应当会原样不变地引进“气”字,因为这个云气的“气”字,不仅用处很大,而且笔画简单。但实际上日本汉字中似乎始终未见这个“气”字,这说明日本人引进这个字的时候,这个字已经被“氣”字取代而不再独立使用了,他们只能引进“氣”字。查日本最早的典籍、8世纪初的《古事记》与《日本书纪》,都使用了“氣”字。10世纪《源氏物语》等物语文学、13世纪的《平家物语》等“战记文学”中,使用的也都是“氣”字。但这个“氣”字大约在17世纪的江户时代以后,却逐渐地被改写为“気”字。“氣”字在日本汉字中逐渐淡出,中国的“氣”演变为日本的“気”。

一般认为,日本的“気”字是对中国“氣”字的简化,而不是日本所谓的“国字”(日本人自造、中国所没有的汉字)。江户时代学者新井白石(1657-1725)在《同文通考》中,列举并解释了八十一个“国字”,但没有“気”字。现代日本学者编纂的《国字の字典》(1999)等书,也没有把“気”字列为日本的“国字”,这表明日本人都承认“気”字及其所承载的观念来自中国。但另一方面,“気”也不是一般的日本简体字。简体字主要是为了书写的方便,而“氣”字在汉字中笔画不算多,结构更不算复杂。仅仅从简便的角度看,对这个“氣”字加以简化似乎没有必要。笔者认为,与其说日本的“気”字是对“氣”字的简化,不如说“気”字是对中国“氣”的改写与改造,它介乎于简体字与日本“国字”两者之间。日本人之所以要改写“氣”,恐怕是为了规避中国的“气”“氣”“乞”“迄”之类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产生的一系列混乱。在中国发生的用“以米馈人”的“氣”来代替和书写“云气”的“气”,恐怕会有相当一些日本人难以理解和接受。而“气”字在中国早已退出不用了,日本人不可能将“氣”直接还原为“气”。于是他们就将“氣”加以改造,把其中的“米”自换成“乂”,于是形成了日本式的“気”字。这个“乂”在汉字中属于两相交叉的象形,具有“治理”、“安定”、“养育”之意。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相交而为“气”,作为生命的“气”,必以和谐、安定、生养为特征,因而,日本对中国之“氣”的改造而形成的“気”字,无论日本人自身是否有自觉的意识,他们改写的“気”字,实际上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混乱的超越与整理,在文字效果上也达到了象形性与会意性的很好的结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