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气之清浊各有体—中日古代文论与美学中的“气”(8)

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远


三,日本古代文论中的“气”

正是因为“气”这个词在日语中“以人为主体的情绪性的倾向很强”,所以“气”在日本传统哲学、美学与文论中的概念化、范畴化的程度不高。概念与范畴是人的抽象思想的产物。从情绪与感受中产生形容词,而客观性的概括与抽象则产生名词;名词一旦脱离具体事物的指代,一旦形成较为抽象的内涵与外延,便形成了概念;概念一旦有所固定,一旦被学术化、学科化,便成为范畴。从这一点上看,“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与文论中的重要范畴,而由“气”生成的“气”字词及词组,在日语中绝大多数属于形容词。因此,“气”在日本难以形成稳定的概念,更难以形成固定的文论范畴。

相反,在中国,“气”是传统哲学、美学与文论的几个最重要的概念与范畴之一。就中国古代文论而言,自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之后,以“气”论文及其“文气”说,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悠久传统。中国古代文论中以“气”论文的范围极广,“气”可以指影响人、影响作家诗人创作的自然气候、地方特色与时代风气,也可以指代作家诗人的个性气质,更可以指文学作品自身的创作内容、艺术特色与总体风格。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以“气”字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文论概念,其中包括:气、气象、气骨、气质、气格、气体、气脉、气魄、气势、气调、气味、文气、意气、神气、灵气、生气、骨气、体气、才气、声气、风气、正气、浩气、豪气、大气、清气、刚气、劲气、奇气、逸气、侠气、儒气、霸气、仙气、村气、俗气、真气、矜气、喜气、爽气、书本气、文士气、脂粉气、台阁气、头巾气、菩萨气、山林气,如此等等。中国的“气”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广泛使用的概念,是中国较早地将大自然的“云气”之“气”,即“天气”,转换为以人事为对象的“氣”,从而实现了由“天气”的向“人气”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又将人之“氣”平行转移到人所创作的文学世界中来,从而产生了“文”之“氣”(文氣)。“文”一旦有了“氣”,就成为与人的生命结构同构的“文”之“体”,即“文体”,“文”就有了类似于人体的生命结构。这样就把“氣”从人的情绪感受中延伸出去、转移出来了,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氣”的客观化。当然这是“唯心的客观化”,而不是“唯物的客观化”。从语义学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化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以此反观日本,“气”由“有形的云气之气”开始,接着中国的抽象的宇宙本原之“气”,转换为可感知的神灵之气,然后进一步改造为情绪化、情感化的人之“气”,即:有形的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如此,日本,“气”就一直处在具象感受或形象感知的层面上。不仅“气”字如此,气字词组也是如此。例如,在日语中的气字词组中,最具有抽象性的当属“げんき”(genki)一词,汉字写作“元気”或“験氣”或“減氣”。这个词最在汉语中原本就是“元气”,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就由中国思想家董仲舒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了出来,指的是宇宙天地与生命力的本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