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代脉动:当代中国时尚》时尚之风西方来(5)

时代脉动:当代中国时尚 作者:刘德斌


“选美”与“裸女壁画”风波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山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这首诗形象描绘了当时改革之潮的命运。

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选美”与“裸女壁画”已不再是轰动社会的新闻事件。但是,对于刚刚走出文革思想禁锢的中国民众来说,这两个事件确是关乎社会道德风尚和思想是否健康的重大问题,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极大争论。

1985年初,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广州市团委为了配合中央“两个文明建设”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策划了“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据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大城市举办的选美比赛。2月3日晚7时开始的预赛,不仅要面试选手的形体仪容,而且要笔试文化知识,共有550多位俊男靓女参加初赛,130多人通过了预赛。2月14日在广州少年宫又举办了初赛,由考官对每个人依次进行详细的面试。但是初赛之后,选美比赛遭到了非议,虽然还是继续举行下去了,但是报道方面被限制了很多,许多图片没能在内地见报,这也使得本次选美比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裸体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在大一统的传统社会中,裸体被视为低级趣味。早在民国时代画家刘海粟就曾用裸体模特作画,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封建卫道士看来,仿佛裸体一出,就世道沦丧国家灭亡。无论是裸体模特还是裸体壁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风化问题,而是关乎社会进步的大问题。而首都机场的“裸女壁画”风波则突显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改革力量与保守力量的冲突。

1979年10月,由张仃、袁运甫、袁运生等艺术家创作的大型壁画群,在首都机场创作完成。其中,袁运生的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面中出现了三位裸体沐浴的傣族少女,尤为令人关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的首都机场墙壁上出现了女人裸体,对于许多海外投资者来说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当时在内地投资的霍英东先生曾经回忆说:“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较踏实。”一幅原本普通的壁画,被赋予了政策风向标的特殊含义,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争议。反对的人主张修改,认为在首都机场这样重要的公共场所,出现裸体壁画有伤风化,至少要穿个裤衩,或者不行就干脆撤掉。1979年年底,有人以中国美协的名义专门组织过一次现场批判会。为了平息有些批判者的怨气,画最终还是被挡了起来。先是1980年加了个纱帘,好像给裸体女子穿了件衣服,后来到了1982年又用三合板挡上,这一遮一挡持续了10年。 一直到1990年9月,北京亚运会召开在即,这幅被雪藏了10年的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