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国风范》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分裂(3)

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 作者:刘德斌


中苏关系的破裂

随即,中苏在对外政策方面也出现了分歧。在冷战的背景下,正像中苏同盟的形成具有浓厚的美国因素影响一样,中苏关系的分裂中也体现了美国因素的作用。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以“三和路线”作为处理对美关系的准则,而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敌视态度,中国不赞同赫鲁晓夫的缓和做法,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炮击金门事件。金门岛属于台湾的金门县,但是距离大陆仅有5.5海里的距离。毛泽东炮击金门的意图主要是希望引起国际社会对台湾问题的关注,期盼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同时也是对1958年美国出兵黎巴嫩和约旦后对中东人民的一种支援。因此,从8月23日到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对金门进行了43天的炮击。这次事件引起了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强烈反响,并进行了军事上的调动与布防。对于中国的这次行动,赫鲁晓夫对事先没有得到任何通报表示强烈的不满。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表示中国不宜卷入战争,也没有必要因此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拖入战争。虽然最后赫鲁晓夫表示将在必要的时候支援中国,但是在赫鲁晓夫看来,毛泽东的做法是对他缓和国际局势努力的挑战,两国在对外政策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认同上也出现了分歧。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著名的“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并以“秘密报告”的形式对斯大林进行了大肆批判。在196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通过的《苏共纲领草案》中,赫鲁晓夫又在“三和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和两全”理论,“两全”指的是全民国家和全民政党,主要意思是苏联内部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国家的性质就已经不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演变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相应地,苏联共产党也成为一个全民的政党。对此,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反应是:该理论违反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赫鲁晓夫已经形成了一套修正主义的理论。随后,毛泽东开始大批现代修正主义,中苏两党关系明显恶化。

中苏两党关系恶化迅速波及到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致使中苏之间发生了边界冲突。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之间的边界纠纷时有发生。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全面掌管苏联大权,但是苏联领导人的更替并没有带来中苏关系的变化,中苏之间的关系仍然在不断恶化,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事件是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标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