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方智慧》稷下学宫(2)

东方智慧:中国思想与思想家 作者:刘德斌


稷下学宫,历经齐桓公、威王、宣王、晋王、襄王、王建等六代,前后存在了一个半世纪之久,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衰落,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是一致的。

稷下学宫既是政府的咨询机构,也是专门的学术机构,还是当时各国闻名的学府。稷下学宫里有许多优秀的学者被齐国的历代君主加封为“大夫”,使他们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禄,但是不需要他们履行任何的职责,也不负责任何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专门从事研究以备咨询,再有就是培养学生。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追随他们的门徒,则被称为稷下学士。

稷下学宫拥有规模庞大的校舍,而且建筑的相当雄伟壮观,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数百千人”,其中资历比较老的淳于髡一个人,就号称有弟子3000人。据郭沫若的考证,《管子?弟子职》应当就是当年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稷下学宫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老师到品德修养都有较严格的规章制度。这应该是先秦时代最发达的官办高等学校教育。

齐国的历代国君都采取极为开明的态度,给予稷下学宫里的学者以充分的研究和讨论的自由,从不进行官方的干涉。稷下学宫因而汇聚起一批当时最优秀的学者。仅以儒家而言,战国时期儒家最有名的两大学者——孟子和荀子,都曾进入稷下学宫,成为稷下先生,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曾进入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至少还包括: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等,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学派。

凡是进入稷下学宫的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真正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因此,郭沫若高度评价稷下学宫:“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稷下学宫以其学术氛围的浓厚、思想的自由、成果的丰硕,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