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何来“大日本”(1)

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 作者:程万军


1、莫道“小日本”:一个“倭”字纠千年 

(1)一个“倭”字纠千年

2012年11月4日,日本执政的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细野志豪在读卖电视台的时政节目表示,日本将中国称为“支那”不对,但希望中国人以后不要骂日本为“小日本”。

细野会长这番理性的说辞值得我们大家肯定。诚然,现在提及日本时,中国依然有一些人习惯前面加个“小”字,以表达对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愤慨。而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及互相尊重的原则已为我们普遍接受,国前加“小”称呼他国的确不妥,确需勘正。

无疑,细野会长是将“小日本”理解为中国侮辱日本的蔑称。他的这种理解代表了现代日本人对古称的认识和修正。翻阅史书,相当于“小”的日本古称是特殊历史时期产物,为了这个古称,日本曾纠结了上千年。

与中国光鲜的“华夏”称谓不同,日本在中国的古称一开始就“不太顺耳”,其中一个长久的称呼,是众所周知的“倭”。

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由来已久,现代一些日本人认为内含矮化成分,但古代日本却不以为“蔑称”,一度引以自称近千年。日本最古的史学作品、成于公元712年的《古事记》描述了日本开天辟地至推古天皇间的上千年传说与史事。书中称第一位天皇叫“神倭伊波礼毗古”,而日本武尊的本名就唤“倭建命”。可见,远古到中世纪前的日本,基本接受“倭”为其国名。

这是日本人文化理解能力有限、还是另有缘由?

要搞清这个问题,先要明白这个称呼是怎么来。

查考历史可知,这个称呼确实不是“戏称”,而是一个正式封号。 关于这一点,《魏史》有明确记录。魏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日本岛兴起的第一个国家“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苦于国中“有语无文”,遂遣使“难升米”到中国,“使魏封之”,于是魏明帝曹睿封“邪马台国”人为“倭”,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授其金印。

《魏志·倭人传》还记载了魏明帝的具体封赏,封“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并“郑重赐好物”: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如此封赏的目的,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这个“哀”字,既有“怜悯”之意,也通“关怀”之情。

曹睿为何封日本为“倭”呢?不得而知。 从今天的角度观察,曹睿封“倭”为日本正称,或许不属“雅称”,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魏明帝既然正大光明地下昭册封,当无存心矮化之“故意”。

关于这一封号,古代日本人倒是做出了正面理解。三枝博音编的《日本哲学全书》记载,古代日本人所持的是以“慕夏”为核心的“崇外主义”,视中国为“世界中心”,对于来自中国的封号,大都欣然接受。这恐怕不是不求甚解的问题,而是一种顺应天朝的现实态度。

可见,“倭”称无疑是特定历史时期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无论是现代中国还是现代日本,应该在了解来历基础上弃旧迎新,以示本国的外交礼仪与对他国的尊重。

在这一点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不以倭为耻,而是知耻近乎勇。从古至今,古日本“笑纳”倭称的这种行为,肯定引起邻国不少偷笑,然而,笑过之后,他们会发现,这个“倭”字并没有成为日本的笑柄,反而成为日本奋发图强的一个理由。

众所周知,历史上日本有过四次“才变'(即四次改革), 大化元年即公元646年,孝德天皇开启日本历史第二次改革——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国名正式出台,而且有了名正言顺的含义——“日出之处的国家”。日本的当用汉字也发生了革命,标志性的变化,就以“大和”代“倭”,读音还是一样的,但气势上已经不同——相近日本“山”读音。

一个岛国,竟能从“倭”中导出“山”之力,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民族、持有一种“不甘做小”的强者文化心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