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文忠漫谈人生》唐僧只是一位僧人吗(1)

钱文忠漫谈人生 作者:钱文忠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不远万里,西行求经,在印度广泛游历请教,接触了当时印度最具声望的学者,并将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学说带回中国。回国后,他在西安创立了法相唯识宗,也叫慈恩宗,广泛传播佛教真经。由于玄奘对佛学的贡献实在太大,他受到了唐朝皇室特别的尊崇和礼遇。同时,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和印度的佛教史上,甚至在印度的古代历史上,玄奘都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印度不少学者就说过,没有玄奘的记载,重建印度古代史是不可能的;甚至,有的印度学者说,印度历史欠玄奘的债,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事实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确实成了重建古代印度历史,进行考古发掘的“指导手册”。

玄奘是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而伟大的人物,可是,离开我们一千多年的他,和我们今天的时代又有什么关系呢?玄奘能够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一,可以很明确地说,玄奘身上最宝贵的精神乃是为了追求真理,面对各种挑战绝不退缩,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为代价。玄奘是个虔诚的高僧,在他的心里,佛法当然是至高无上的真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加以什么说明,更没有必要为玄奘做什么辩解。我比较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也就是说对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应该超脱于它的具体环境,而重在继承其精神。玄奘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不惜偷渡出境(这一点在今天当然没有必要了),经受了诸多严酷的考验,几乎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西游记》里讲,玄奘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固然是小说家之言,但也未必就不是真实历史的一种折射或者反映。我想,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必须具备的。

第二,倘若我们仔细观察玄奘在印度的留学生涯,我们就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玄奘不仅是一个佛教徒,而且还是一个虔诚的弥勒信徒,他到印度就是为了追寻心目中至高的经典,据说是弥勒菩萨口授的《瑜伽师地论》。在印度,玄奘不仅找到了这部经典,还找到了再理想不过的老师——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寺主、大乘有宗的最高权威戒贤法师。以我们对宗教信徒的普遍的理解,玄奘应该满足于此了,不会旁及其他学说了。可是,历史事实却正与此相反。玄奘并没有满足于学习《瑜伽师地论》,也没有满足于跟从最高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甚至也没有满足于本来就已经可以提供多种知识学说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环境,而是在印度广为游历访学。因此,玄奘的学问绝不局限于瑜伽行派,而是涉及了当时印度的大量学派和学说。实际上,玄奘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我们可以说,玄奘的西行求法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学习之路、探索之路。玄奘充分展现了专精而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的学习态度。对于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来讲,是特别不容易的。

第三,玄奘是完全可以有机会有条件停留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天堂圣地印度的,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玄奘还是选择了回国。也许,大家会说,玄奘既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终究会有一种“回向”的意识。将学得的佛学知识“回向”还没有机会了解的人们,乃是一个高僧的分内之事。这样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大家别忘了,玄奘也可以选择在印度进行这种“回向”。此外,还有许多国家请求玄奘驻留弘法。最重要的一点是,玄奘当年是违反禁令,偷越国境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回国以后是否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可是,从历史事实来看,他显然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一点,而是在机缘合适的时候,马上起程回国。实际上,他是无法预料回到国内后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总是国际性的,但是,同时又必须是民族性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简单地说明白的。对此玄奘无疑做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统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