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谣言、谶语及其他》逃避死亡与中国人动物化生存(2)

谣言、谶语及其他 作者:庄涤坤


中国是一个死亡禁忌特别多的国家。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风俗习惯都是为了避免对死亡的意识。孝敬鬼神的目的也是希望他们保佑或至少不打扰我们的现世生活。佛教对民间最广泛的影响是轮回观念,一个轮回又回到现世之中。以前每当我从外国小说或电影中看到以亲吻作为向死者告别的仪式时,心里就特别不自在。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的文化中对死亡的高度禁忌已侵入到我的潜意识深处。

将繁衍作为通往永恒的方式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延续到身后的骗局。肉体的延伸替代不了人超越死亡、将生命转化为精神性存在的冲动,只能说肉体的延伸将对永恒的渴望交付给了身后。

我们看到:重视肉体的延伸,与以身外之物来标志自己生命力的生存哲学,是完全一脉相承的。用物的尺度作为衡量生命力的标准,也意味着一个人把他的身体与生命力直接等同起来。人的身体中最能证明生命力的就是食与性。前者我们称之为“口福”。口福者,含意有二:一是指吃得下;二是指有吃的机遇。前者需要有一个饕餮之徒的好胃口。为了获得或刺激起这样的好胃口,孔子早就说过要“食不厌精”。西方人每每惊诧于中国菜肴之丰富、制作之精细,他们不明白食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把“食”当作生命的目的和直接象征看待的。西方人只是把“食”当作维持生命力的手段,类同汽车加油,他们当然就没有这样的口福。这种差别在日常小事中也反映出来。我们见到熟人的招呼语是:吃过了吗?言下之意是,你活过了吗?医生打发无药可救的病人回家时,总是对他的亲属说:“想吃啥就让他吃点啥。”真是绝妙地展示出把“食”等同于生命目的的文化心态。

毋庸多言,我们几乎是以同看待口福一样的心态去看待性的,即所谓“艳福”。当性仅被归结为胃口与机遇时,人就彻底地物质化了。故而我们历来极为看重肉体。当肉体大于精神时,人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出现这样的现象也不必奇怪了:我们一面重视对肉体的道德审判,另一面眷恋着色情。这种色情在道德的压力下就普遍表现为对他人私生活兴趣浓厚的窥探意识上。这种下流的窥探意识以道德警察的面貌出现,任何人的轶闻趣事一经这种关注都变成了越轨的肉体操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